春运 11年前那位春运母亲找到了 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二 )


如今 , 从南昌坐高铁到成都 , 最快只需要8个多小时 , 而从成都乘火车到越西 , 6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
春运 11年前那位春运母亲找到了 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文章插图

1月22日 , 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在家门口 。
采访人员翻开那张曾震撼人心的“春运表情”照时 , 巴木玉布木惊讶又感慨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当年自己背包中装满被子、衣物 , 手拎的双肩包里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湿 。 她说 , 那一次 , 自己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 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帮忙 。
10余年过去了 , 中国的长足进步其实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 。 如今在车站码头 , 已经很难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了 。
在巴木玉布木的记忆里 ,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凉山 , 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 。
“砖厂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 , 不多 , 但比家里种地要强 。 ”巴木玉布木说 , 白天上班 , 她就背着女儿一起搬运石砖 。 女儿在肩头睡着了 , 就把她放在一旁 , 自己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她 。
巴木玉布木没念过一天书 , 更不会讲普通话 , 连火车票也是同村人代买 。 巴木玉布木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过的 。 山下虽然有学校 , 但山高坡陡 , 下山的路要走上两个小时 。 像当地女孩子没有上学的习俗一样 , 巴木玉布木从没走进过学校 。
春运 11年前那位春运母亲找到了 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文章插图

1月22日 , 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行走在集镇上 。
童年的大多时光 , 放牛 , 照顾弟妹 , 日出日落 , 每天恒定 。 对于巴木玉布木来说 , 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等着父母干活归来 。 再大些 , 她便加入其中 , 学着种地 。
初到南昌 , 巴木玉布木一边搬砖 , 一边练习普通话 , 努力融入陌生的社会 。
此前 , 她从没见过奶粉和尿不湿 。 外面的世界 , 对巴木玉布木来说总是很新鲜 。
在砖厂打工期间 , 巴木玉布木最头疼的事是二女儿经常生病 。 在老家遇到这种情况 , 她会带孩子去镇上医院看病 。 但只身在外 , 她不知道医院怎么去 ,能做的就是回家 。
“那张照片 , 正是我带二女儿回家的时候 。 ”巴木玉布木说 。
不幸的是 , 二女儿回家后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 。 自此 , 她再也没有外出打工 。 2011年 , 她的第三个孩子在出生后10天也不幸离世 。
“那个年代 , 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 , 出行靠马车 , 医疗条件非常落后 , 不少孕妇都是在家里生产 , 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 ”巴木玉布木说 。
春运 11年前那位春运母亲找到了 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文章插图

1月22日拍摄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乡村公路 。
“无论生活有多难
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 , 村干部反复提及的“精准扶贫”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 。
起初 , 巴木玉布木并不懂什么叫精准扶贫 。 但她看到 , 桃园村的土地上“长”出了许多烟叶大棚 , 不少村民忙前忙后 。
从几亩地试种 , 到大面积铺开 , 桃园村一改往年习惯 , 开始种植烟叶、果树等经济作物 。
巴木玉布木一打听 , 一亩烟叶能挣好几千块钱 , 这不比在外打工差 。 于是 , 她与丈夫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改种了烟叶 。
第一年 , 因技术不好、经验不足 , 夫妻俩仅挣了五六千元 , 但他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 第二年 , 扶贫干部上门摸底 , 送来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 , 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为扶贫对象 。
春运 11年前那位春运母亲找到了 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文章插图

1月22日 , 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脱贫材料 。
随后 , 从县级联系领导到驻村农技员 , 再到具体帮扶责任人 , 大家为巴木玉布木搭建了脱贫平台 。 对口帮扶干部刘勇 , 隔三岔五往巴木玉布木家里跑 , 将烟叶苗送到田间地头、协调技术员手把手指导……
通过学习 , 巴木玉布木夫妇种植的烟叶产量成倍增加 , 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 , 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6亩增加到15亩 。
与此同时 , 巴木玉布木还到半山腰上找荒地 , 在石头缝中辟出一块块试种地 。 她高兴地看到 , 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 。
2020年 , 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 , 其中工资性收入3万元、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7万元 , 成功实现脱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