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731|侵华日军731总部旧址考古发掘:细菌实验室和特设监狱( 三 )


经实测,细菌实验室占地面积(包括中心建筑)为6393.40平方米 。
特设监狱即第7栋和第8栋,系关押经“特别移送”,作为“实验材料”的秘密场所 。分别横置于(东西走向,与第3栋和第5栋平行)细菌实验室合围之西部和东部正中 。据历史文献和照片,特设监狱的地上部分为长方形坡顶砖混二层楼房 。经发掘得知,其地下部分有中心通道,一侧与中心走廊连接,另侧分别与第4栋和第6栋相通 。
第7栋东西长46.37米,南北跨度为14.50米;第8栋东西长46.33米,南北跨度为14.50米 。根据其地下基础结构,推测地上二层的建筑结构应为中心设置走廊,两侧为房间(牢房) 。
在第7栋的西北角和第8栋的东北角分别设置有长方形特殊设备间,其墙体具有防水防潮功能;另两栋的北外侧分别设置有分流井 。
中心走廊是南北贯穿本部大楼、细菌实验室和病毒实验室的主要通道,长度约260余米(因病毒实验室尚未揭露,无法精确其北所及),宽度2.80米 。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为本部大楼至“四方楼”;中段即“四方楼”部分,为平顶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即地下通道),将“四方楼”隔离成东部和西部;北段为“四方楼”至病毒实验室 。
庭院为对称四个长方形院落,由南北走向的中心走廊和东西横置的特设监狱自然分割而成,乃室外活动场所 。部分保留当时地面,以黄土垫压而成,较为坚硬,比室内地面略低 。
侵华日军731|侵华日军731总部旧址考古发掘:细菌实验室和特设监狱
文章图片

爆破穴点和焚烧灰坑的发现,是日军毁灭犯罪证据的直接证据;出土了大量完好的灌满溶液的实验用玻璃瓶子标注有毒

本次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认识,初步归纳如下 。
1.揭露完整,数据精确
。在以往的资料介绍和研究中,对“四方楼”的形式与格局、特别是尺寸数据,相当程度上是根据当时人的模糊追忆或研究者的揣测,因此可信度较低 。通过本次发掘,一方面对“四方楼”地下基础部分进行了完整揭露,搞清了其整体格局;另一方面采用先进仪器对其进行了实测,全方位地获取了精确数据 。
2.细菌实验室中第3栋与第5栋“中心建筑”的辨识,是本次发掘的新发现之一 。
这种分别介于两栋之间的“中心建筑”,即与第3栋和第5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当有其特殊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据历史照片和文献记载, “中心建筑”的顶部各有一高出于三层楼顶的两小层碉楼,此为“四方楼”的制高点,以便居高临下进行警戒与监视 。
3.“四方楼”布局独特,防范周密 。
细菌实验室前者将特设监狱禁锢其中,就被关押者而言,即便侥幸逃出特设监狱,也难脱离细菌实验室的合围;即便其万幸冲出细菌实验室,也难逾越核心区的高墙电网 。可以推断当时被关押犯人脱逃的可能性几近为零,由此不难看出“四方楼”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
4.对“四方楼”上水下水系统及设施等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
上水与下水管道位于同一管道间内,上水管为金属制,较细,以铁钩悬挂固定于一侧墙壁之上;下水管为水泥制(内有钢筋),粗大,以砖砌矮墙作为支脚置于另侧墙壁之下 。在第3栋和第5栋的下水管道线上,间隔有若干下水井,便于观察与检修;在下水井底部,常见顺下水管线冲出而沉淀的实验玻璃器皿碎片 。“四方楼”排水系统的主干线,位于中央走廊地下通道的底部中央 。
另在第7栋和第8栋北外侧,各有两条外侧以混凝土包裹的铸铁管道通向分流井 。分流井为长方形,其形式较为复杂,可分为三层 。
5.确认出室内一层地面和室外活动地面
。室外活动地面主要是根据庭院的堆积得以确认的,其第三层为浅黄色坚实垫土,厚约25~30厘米,表面略黑薄硬,此即当时室外活动地面 。因“四方楼”遗址破坏严重,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所以一层室内地面的确认相对难度较大 。在发掘中,我们注意到第3栋东侧管道间上有一块斜向塌落的混凝土地板,将其向上扶平,即应是当时室内一层地面的高度,这是仅存的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经实地测量,当时实验室一层室内地面较室外活动地面,高出约23厘米 。
6.爆破穴点和焚烧灰坑的发现,是本次“四方楼”考古发掘的又一亮点 。
1945年8月,日军临覆灭前,曾匆忙就近销毁实验设备,并将细菌实验室炸毁 。在第3栋、第4栋和第6栋附近,发现4处实验设备燃烧灰坑,内有木炭,间杂大量的玻璃试管、导管和烧瓶等 。在第3栋、第5栋和第6栋等,发现若干处爆破穴点,坑内填满残砖碎瓦,其中出土了炮弹、扭曲变形的大型金属设备残片和暖气残片等;附近的条形基础被炸断,两侧断口拱起,断面钢筋清晰可见;锥形基础被掀起,其钢筋裸露向上竖起;多处墙体不同程度向外倾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