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 “明天小小科学家”走过二十年,他们成了科学家吗?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20年后 , 已成为植物分类学者的杨宗宗又来到中国科技会堂 , 感慨万千 。 和他一起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的 , 还有孙涛和于文渊 。 他们都是“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的获奖者 。
7月19日 ,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20周年暨第20届庆典活动在北京举行 。 主持人问特意来到现场的他们:你们还是当初那个少年吗?
【蜘蛛|“明天小小科学家”走过二十年,他们成了科学家吗?】杨宗宗来自新疆 , 6岁就喜欢上了植物 。 2000年 , 杨宗宗参加了当时还叫“长江小小科学家”的活动 。 杨宗宗记得 , 在颁奖后的晚宴上 , 植物生理学家匡廷云就坐在自己身边 。 她说 , 面对科学时 , 一定要有激情 , 才能有创造的火花 。 匡廷云说得慷慨激昂 , 少年杨宗宗受到了触动——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听科学家阐述心声 。
“在喜欢植物的路上 , 我遇到了很多坎坷和挫折 , 中间也想过放弃 , 但后来发现自己离不开植物 。 人如果没有爱好和追求 , 会变得麻木 。 ”杨宗宗说 。
后来 , 杨宗宗遇到了另一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科学家——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 。
王文采今年95岁 , 10年前他的一只眼睛就已失明 , 但身边很多人甚至他的学术秘书都不知道此事 。 王文采身患多种疾病 , 仍然坚持工作 。 在杨宗宗看来 ,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认真而谦逊 。“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 。 ”王文采曾嘱咐杨宗宗 , 可以尽力把新疆的植物研究清楚 。
“当你秉持自己的初心 , 任何困难就都不是困难 。 ”杨宗宗说 , 老一辈科学家的人格光辉和精神力量 , 指引自己至今 。
当年在活动现场和杨宗宗一见如故的少年孙涛 , 现在是南开大学药学院的教授 , 从事新药研发工作 。
孙涛说 , 中学时自己完全是因为兴趣参加了“长江小小科学家”活动 , 埋下了对科学向往的种子 。 当时 , 不仅有了要继续做科学的想法 , 也隐隐开始思考 , 科研怎么为社会和为国家服务 。
“早期的熏陶对人的成长非常关键 。 而且 , ‘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不仅影响了我 。 我所在的中学 , 后来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投入了很大力量 , 培养了更多的孩子参加科创项目 。 ”孙涛说 。
在阿里巴巴集团达摩院工作的于文渊于2001和2002年参加了活动 。 “我的第一个收获是 , 视野极大地开阔了 。 ”于文渊说 , “明天小小科学家”相当于一个不命题的比赛 。 他来了后才知道 , 原来有这么多同学 , 在做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 。“这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也有帮助 , 原来做什么都可以 , 不一定非得沿着课本的那条路走 。 ”第二个收获 , 是确定了自己的兴趣:做科创这么好玩 , 就像打游戏一样 , 能获得通关的成就感 。 “我祝未来的同学们都能享受科研 。 ”
自创立之初 ,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就坚持为国内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 鼓励青少年立志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 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 二十年来 , 近17000名学生参与申报 , 超过2200名学生及其所在的学校或校外辅导机构获得了表彰和奖励 。 如今 , “明天小小科学家”已成为国内选拔优秀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
现在 , 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主办 。
来自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的女生蔡培琳近几年一直在研究“树木创可贴” 。 她的想法发端于一场台风 , 想用简易的方法 , 治疗那些受损的树木 。 她获得了本次特别设置的“科智公益大奖” 。
蔡培琳在线上发表了获奖感言 。 她希望各位热爱科创的小伙伴们 , 一起努力发现世界上更多问题 , 并且去解决问题 。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 , 大家再次在创新路上相见 。 ”
编辑:张琦琪
审核:岳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