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ED的临床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ED的临床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前列腺癌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ED的临床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 , 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10%~20% , 其对病人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
1998年 ,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i)第一个代表药物西地那非的问世 , 使ED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该类药物一度成为ED治疗的一线用药 , 但是它与硝酸盐制剂具有协同降压作用 , 因此PDE5-i禁用于同时服用硝酸盐制剂的患者 。 同时 , 该类药物会产生头痛、脸红、鼻塞、视物模糊和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 有效率只有60%~70% , 而且30%~50%的病人会因为花费高且达不到预期效果等原因中断服药 。
由于PDE5-i的治疗效应依赖于NO信号通路的完整性 , 某些ED(如严重糖尿病ED、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动脉粥样硬化ED、高龄性ED、性腺功能低下ED)患者体内可用性NO明显减少 , 因此PDE5-i治疗上述ED患者收效甚微 。
其他的传统替代治疗ED方法 , 如:海绵体内药物注射、真空负压吸引装置、阴茎假体植入等因其耐受性等问题不能广泛应用 , 而且这些治疗旨在缓解ED症状 , 并不是病因学治疗 。
理想的ED治疗方式应符合人类性行为的自然过程且远期疗效确定 。 随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使之用于ED的治疗成为可能 有望成为一种“标本兼治”的理想ED治疗方式目前在这方面已有一些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
干细胞治疗ED的相关临床试验
01
Bahk 等使用 1.5×107单位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对7名糖尿病伴发ED 的患者(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未能正常勃起)进行了海绵体内注射(ICI) , 之后与口服PDE5-i 联合应用时可明显改善性功能 。 跟踪检测9个月后没有患者表现出对注射的不良反应 , 3 名参与者在1个月内恢复了晨勃 , 2名参与者6个月后在口服 PDE5i 的情况下成功完成性生活 , 除1名以外的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性欲增加 。
02
Yiou 等对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出现ED的12名患者(最大剂量药物治疗无效)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ICI , 4组相同情况的患者注射剂量逐步增加BMSCs(分别为2×107 , 2×108 , 1×109和2×109) 。 之后全面评估勃起功能 。
12名患者在联合口服PDE5-i的情况下有9名出现性功能明显改善 。 分组比较后发现 , 随着注射剂量增加 , 自发勃起发生率增加 , 且该研究没有报告严重的注射后不良反应 。
03
Haahr等进行了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的一期临床实验 。 共有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患者纳入研究 , 其中11例患者可以自行控尿 , 6例患者同时存在尿失禁 , 术后5~18个月开始应用ADSCs 。
海绵体内注射进行治疗 , 治疗后6个月 , 8例患者恢复了勃起功能并可以完成性交 , 且该8例患者从术后3个月开始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function-5 ,IIEF-5)评分明显提高 , 但勃起硬度评分(erection hardnessscore , EHS)的明显提高出现在术后6个月 。 该研究表明自体原代ADSCs 对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有潜在疗效 , 且该方法是安全的 。
04
Demour 等首先进行了Ⅰ期临床试验并实现了长期随访 , 首次使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连续2次的ICI 。 参与者是4名糖尿病性难治性ED患者 , 并随访了2年 。 结论是注射耐受性良好 , 患者没有显著的不良反应 , 勃起功能和硬度也有显著的改善 。
总结
【前列腺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ED的临床研究进展】无论是针对ED的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 , 干细胞相关疗法大都显示出对ED症状的明显改善 , 但关于ED的干细胞疗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 比如注射的最佳细胞浓度 , 注射量是否应基于患者体重或基于靶器官内干细胞的标准浓度也有待确定 , 标准的给药时间表也尚未建立 , 确定单次注射是否足够还是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注射也是很有必要的 。 此外 , 干细胞治疗效果的详细机制也有待阐明 , 这也有助于明确将来的应用治疗范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