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 生子不举,各朝如何应对?


教会 生子不举,各朝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教会 生子不举,各朝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教会 生子不举,各朝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教会 生子不举,各朝如何应对?

公元1082年的一天 , 一个名叫王天麟的人从鄂州渡江到黄州 , 去拜访他的朋友苏轼 。
朋友相见 , 理应相谈甚欢 。 但聊完天 , 苏轼的心情却变得十分沉重 , 久久不能平静 。
第二天 , 苏轼急匆匆地提笔写信 , 火速寄送给鄂州地方官朱寿昌 。 在信中 , 苏轼提及了从王天麟那听来的鄂州见闻 , 以及一些相关的亲身经历:
宋人弃子、溺婴之弊 。
据王天麟所言 , 岳州、鄂州两地间的乡村百姓 , 通常只养二男一女 , 一旦家中婴孩超过这一数量 , 便要杀婴 , 尤其是女婴 。 他们杀婴 , 多数是将婴孩死死按入冷水盆之中 , 待几声呻吟过后 , 这个“麻烦”便解决掉了 。
有个姓石的贫农 , 已经杀了两个婴儿 。 一年夏天 , 他的妻子竟然生下了四胞胎 。 这让他难以承受 , 亲手把妻子和婴儿都杀了 。
苏轼认为 , 这样没有人性的溺婴暴行 , 应当予以遏制 。 这也是苏轼给朱寿昌写信的原因:希望他能将“故杀子孙 , 徒二年”的法律规定切实推行到鄂州各县之中 , 警醒百姓杀婴是要判刑的 。
苏轼所讲的“生子不举”(生了孩子不养育)问题 , 早在先秦的贫苦家庭当中已经出现 。 只是 , 这一问题在宋代尤其突出 。
每当饥年 , 运气好的孩童也许被父母卖到富裕之家当工 , 运气不好的也许就被随地遗弃 , 生死看天 。 生子不举 , 可以说是宋代最突出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
面对这样的惨况 , 宋朝统治者提出了不少应对措施 , 包括设立专门的慈幼机构 , 相当于现在的孤儿院 。
01先秦最有名的弃婴 , 莫过于周族先祖后稷——弃 。
根据史籍记载 , 后稷是母亲姜原在野外践巨人足迹后怀孕生下的 。 由于这一经历过于离奇 , 姜原以该婴孩为“不详” , 因此将孩子遗弃在小巷之中 。 后稷之名“弃” , 便是这样得来的 。
像这种充满神话色彩的“弃婴”传说 , 并非个例 , 不少厉害人物都有这样的出身传言 , 如夫余国始祖东明 , 被母亲“捐于猪溷” , “徙置马栏”;西周徐国第32代国君徐偃王同样被母亲“弃于水滨州”;殷商名相伊尹则是被采桑女“得婴儿于空桑之中”……
连部族首领都是弃婴 , 若论至民间 , 弃婴行为应更为常见 。 从“弃”字的甲骨文也可看出 , 该字最早便是用来形容抛弃婴儿的行为:双手持箕 , 把婴儿对外抛出 。
▲“弃”字甲骨文 。 图源:字源网
为何要弃婴?
部族时代 , 弃婴应该是物质匮乏的反映 。 进入王朝时代 , 则加上了政府的苛捐杂税 , 惨烈的天灾人祸 , 又或是封建迷信思想 , 都是致使百姓弃婴的最后一根稻草 。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 , 弃婴、杀婴成了一些家庭减少生存压力的出路 , 孤儿数量攀升 。 即便贫民坚持下来 , 没有放弃养育幼儿 , 也极有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家中婴孩被迫成为孤儿 。
民众弃婴 , 大多属无奈之举 , 而这份无奈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而言 , 极其不利 。 因为 , 人口数量的下降将影响到国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 越王勾践就曾通过善待妇孺、鼓励生育等措施增殖人口 , 增强国力 , 最终一雪前耻 。
自先秦起 , 弃婴救助就是统治阶级眼里的一项重要任务 。 长久以来 , 它都跟养老、扶贫等社会救济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和解决 。
《礼记》有云:“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 , 二曰养老 , 三曰振穷 , 四曰恤贫 , 五曰宽疾 , 六曰安富 。 ”周朝将“慈幼”放在社会福利救济之首 , 可见统治阶级对婴儿救助的重视程度 。
但从史籍记载来看 , 从西周至秦汉 , 官府的慈幼措施主要在于通过政策给予民众育儿补助 , 或鼓励宗族、乡邻等对孤儿施以援手 。
譬如 , 春秋时期 , 管仲任齐相时 , 面向孤儿曾推行过这样的慈幼政策:孤儿归原父母的同乡、熟人或故旧进行抚养 。 抚养一位孤儿 , 家中一子可免除征役 , 以此类推 , 抚养满三位孤儿 , 全家免征 。 整个过程中 , “掌孤”官员必须要经常去了解孤儿的情况 , 了解孤儿的饮食饥寒情况 。 而民间宗族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 也较为配合官方的慈幼恤孤事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