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窒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鼻窒表现特点为鼻塞时轻时重,或持续性或交替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嗅觉失灵,多因邪毒、湿浊滞留鼻窍所致 。本病应与鼻鼽相鉴别 。与西医的慢性鼻炎相似 。
【辨证治疗】
1.肺气虚弱
临床表现:鼻塞不通,表现为时轻时重,两鼻交替,鼻流粘涕,遇冷加重,鼻粘膜色淡,恶风,易患感冒,咳嗽痰稀,气短无力 。舌苔薄白,脉细 。
立法:补肺益气祛风通窍 。
主方: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
加减:肺气虚易感冒者,加黄芪、白术;鼻涕多者,如白芷;鼻塞重者,加川芎、地龙、路路通 。
2.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鼻塞涕粘,时好时差,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色淡:兼见纳差便溏,倦息乏力 。舌苔薄白,脉缓弱 。
立法:健脾益气,渗湿通窍 。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苍耳子、藿香,车前草 。
加减:鼻塞不通,加辛夷、白芷;涕多者,加苡仁、瓜蒌仁 。
3.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鼻塞日久,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嗅觉减退,鼻锑粘少,鼻甲肥大呈桑椹状,色暗 。舌色暗紫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立法:活血化瘀,通窍散结 。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加减:鼻塞不通者,加地龙,路路通,辛夷;头痛头昏者,加戴本、白蒺藜、蔓荆子 。
4.肺经郁热
临床表现:鼻塞呈间歇性,沸粘稠色黄:头胀痛,嗅觉差,下鼻甲粘膜红肿,咽干痛,咳嗽痰多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
立法:清热宣肺,疏风通窍 。
主方:苍耳子散(《济生方》),加菊花、桑叶 。
加减:咳嗽痰多,加瓜蒌仁,浙贝母;口臭口渴,加生石膏、黄芩 。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迎香、合谷、上星 。
2.耳针
取穴:内鼻、外鼻、肾上腺、内分泌 。
3.艾灸
选穴:人中、迎香、风府、百会、肺俞、太渊、脾俞、足三里 。
4.药末吹入
猪牙皂荚(去皮、弦、子)适量,为细末,吹人鼻中 。
【文献参考】
1.若风热壅盛,郁于肺中,亦致鼻塞声重,宜疏散之(宜抑金散、川芎茶调散) 。肺火盛·反能塞鼻,必兼清解(宜黄连清肺饮).鼻塞甚者,往往不知香臭(宜荜澄茄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 
2.张振华报道,辛艾乳剂治疗鼻炎113例 。处方取辛夷油,艾叶油各1毫升,西黄芪胶1克,蒸镏水2毫升,制成初乳,加水至100毫升,调酸碱度为pH值7,滴鼻用 。对解除鼻塞,减少分泌物有效,但对部分患者鼻腔有刺激性 。(《浙江中医杂志》(1):25,1981)3.龙安民报道,脉冲电穴位治疗慢性鼻炎1049例 。方法:将两块金属极片分别置于两恻上迎香穴,下置7层纱布湿垫 。拨动输出旋钮,至病人感觉有电流刺激,有抽动、压重、蚁走感,能耐受为宜 。治疗时间20~30分钟,日1次 。结果:痊愈72例,占7%,显效412例,占40%,好转468例占44%,无效97例,占9% 。(《中国针灸》(2):5,1989)4.来长荣报道,下关穴封闭治疗常年性鼻炎及干燥性鼻炎113例 。结果常年性鼻炎总有效率93.83%,干燥性鼻炎总有效率93.75% 。(K陕西中医》(7):302,1989) 。
【调护、禁忌】
1.积极防治急性鼻炎,避免导致鼻塞.
2.禁忌烟酒及有害化学气体刺激 。
【西医诊断参考】
慢性单纯性鼻炎:
(1)间隔性或交替性鼻塞,少许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
(2)下鼻甲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呈暗红色,粘膜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压迫后可见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原状 。用麻黄案后,粘膜收缩良好.
馒性肥厚性鼻炎:
【鼻窒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D鼻塞多呈持续性,分泌物粘稠,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较重 。(2)鼻粘膜呈暗红色或淡红色,粘膜及鼻甲骨肥大,表面呈结节状或桑椹状,用探针压迫不易出现凹陷,用麻黄素后,粘膜不易收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