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治疗出血性中风

方术内容
(1)支持治疗:给予卧床,吸氧,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一般支持疗法,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调整血压,抗感染处理 。
(2)中医治疗:在起病后3天给予丹参酮针,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最大量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评定疗效 。
临床疗效
治疗45例,基本治愈19例,显效16例,进步8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95.6% 。
治验点评
出血性中风属本虚标实之症 。本为肝肾阴虚,气血两亏;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滞,气血瘀阻 。急性期多以标实为主,中医以风、火、痰、虚为病因 。同时根据中医“离经之血”
即为血瘀的论述,则血瘀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丹参酮治疗出血性中风】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凡系离经之血与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 。即是离经之血,虽是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又说:“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出血性中风正是离经之血,贯穿于本病发展的始终,故急性出血性中风合理适当的应用化瘀药是十分必要的 。丹参酮为中药丹参的主要成分,味苦性寒,归心、心包、肝经,能活血化瘀,使离经之血及时消散,减轻脑组织受压状态;丹参酮还能养血行血,能对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血液起到养血行血作用,从而使更好的发挥“血主濡之”的作用,有利于脑细胞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出血的原因以热邪居首,而丹参酮味苦性寒又有凉血的作用,避免使用本品而造成再出血 。现代医学认为脑出血的占位效应是造成其病理生理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脑出血后形成的局部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从而在血肿周围形成缺血水肿区,造成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等病理改变,缺血区内由于血流的减少,葡萄糖无氧酵解,造成局部酸中毒,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致使脑水肿加重 。脑水肿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动物实验发现,脑水肿后在水肿周围相临部位甚至对侧远隔区域出现广泛的局部血流量下降,及使消除血肿也难以消除这种改变 。其原因可能是出血部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肿的机械压迫作用,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障碍等 。临床硏究证实,脑出血病人微循环外周阻力增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差,血流速度慢,脑血流量减少,说明脑出血本身造成了脑血液循环障碍 。改善脑缺血的丹参酮不同于抗凝剂,不能把脑出血急性期不宜用抗凝剂误认为不宜用改善脑缺血的药物,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控制血压是关键,止血并非主要问题,而改善脑缺血药物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和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使血压得到控制,进而防止再出血 。现代药理研究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缺血区的侧支循环,抵抗脑血管痉挛,抑制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清除自由基,能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缺氧的损害;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脑新陈代谢,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高效能量;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防止再灌注损伤;可延长半暗注治疗时间窗;还有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但是出血性中风必须以辨证论治为准绳,用药前进行严格的出血凝血功能检查,即使不会加重脑出血,但对于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如应激性上消化道溃疡也十分危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