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游说诸侯无功而返 苏秦张仪巧舌如簧捞富贵

学有所成 , 就要用之于世 , 游说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一种独特方式 。孔孟热心救世 , 也加入到游说者的队伍当中 , 然而当时各诸侯崇尚霸道 , 不愿意接受孔孟的仁义之道 。苏秦张仪等人“长于权变” , 懂得如何“揣摩”君主心理 , “皆游说诸侯以显名” 。苏秦师事鬼谷子 , 游说成功后将其游说经验总结成书 ,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鬼谷子》 。
鬼谷子与纵横家
春秋战国时期游说成风
游说诸侯难在知心
春秋战国时期 , 周王室逐渐失去权力和威信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 , 纷纷招揽才智之士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 当时的人才流动空前活跃 , 知识分子靠游说君主参与政治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 。
然而 , 游说君主难度极大 , 不仅要有资金、人脉做依托 , 还要选对目标 , 了解游说对象的各方面情况 , 尤其是心理状况 , 如稍有闪失便前功尽弃 。正如韩非子在《说难》中所说的:“凡说之难 , 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 , 在知所说之心 , 可以吾说当之(游说的艰难不是难在以我所知去说服对方;也不是难在能否以善辩的口才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也不是难在能否以纵横捭阖的气势把道理说透彻 。所难的是要清楚地了解被游说者的心思 , 使自己的游说适合他的心意) 。”
以孔子的圣明 , 游说各国诸侯 , 结果是大失所望 , 无功而返 。孟子游说齐宣王 , “宣王不能用 。”随后他又到了梁国 , 梁惠王也不听取他那一套理论 , 认为他的思想大而无当 , 于事无补 。孔孟之所以游说失败 , 是他们的仁义学说“不合时宜” , 无法引起各国君主的兴趣 。司马迁说:“当是之时 , 秦用商君 , 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 ,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 以攻伐为贤 ,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 是以所如者不合 。”
即使是最终获得成功的游说者 , 也曾经历过多次失败 。如商鞅游说秦孝公时 , 第一次用五帝之道游说 , 秦孝公边听边打瞌睡 , 一点也听不进去;第二次用三王之道游说 , 秦孝公的表现比上次略好一点 , 但还是不能让他满意;第三次用春秋五霸之道游说 , 秦孝公对他的言论有所肯定 , 但还没有充分听取;直到第四次以强国之术游说 , 秦孝公才完全满意 ,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 语数日不厌” 。苏秦初出道时 , 选择秦惠王作为游说对象 , 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 “黑貉之裘弊 , 黄金百金尽” , 回到家乡时“形容枯槁 , 面目犁黑” , 家人对他不理不睬 , “妻不下紝 , 嫂不为炊 , 父母不与言” 。
一次见面就征服诸侯
虞卿驺衍备受礼遇
当然 , 游说成功的人也不少 。
《史记》记载 , 虞卿穿着草鞋打着雨伞去见赵孝成王 。头一次见面 , 赵王就赐给他黄金百镒 , 白璧一对;第二次见面 , 赵王竟封他做赵国的上卿 , 虞卿的游说本领可谓高超 。
齐国人驺衍精通阴阳五行学说 , 撰写了《终始》、《大圣》等文章共十多万字 , 他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 , 历朝历代都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德”的推移变化而发展演变的 , 不同的时代只有按照与它相应的“德”来治理国家才能治好 。这种学说在诸侯国很受欢迎 。所以驺衍游说各国均获得成功 。当他去梁国时 , 梁惠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 “执宾主之礼” 。后来他又去赵国 , 平原君侧着身子给他引路 , 还用袖子给他掸坐席 。当他到燕国时 , 燕昭王请求做他的学生 , 并专门建造了一座碣石宫给他住 , 并亲自到那里接受他的教导 。同样是名闻天下的大学者 , 驺衍游说诸侯所受的礼遇与孔子“菜色陈蔡”以及孟子“困于齐梁”简直有天壤之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