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董永的儿子 七仙女知道吗?

自中秋节从北宋开始成为全民娱乐节日后,中秋节主角月饼便被编入各类版本的传说 。这其中,最具娱乐精神的是流传于河南禹州的月饼故事:因为《三国演义》中那个倒行逆施、嗜杀成性的东汉著名军阀董卓,在这个故事里,居然是七仙女和董永的儿子 。
七仙下凡
月饼
情感的味道大于口舌的味道
中国人的所有节日,都离不了吃,中秋节也是如此 。
自中秋节在北宋成为被官方批准的正式节日后,月饼就成为中秋节的最大赢家 。中秋节可以不搞仪式,但不可以不吃月饼 。不吃月饼,似乎就不算过中秋节 。
月饼很好吃吗?好像也不是,毕竟是节令食品,有多好吃说不上,但没有它似乎就没有了节味儿 。年轻的时候,对于过节、吃月饼这种俗套是很不屑一顾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月饼的味道渐渐会变成回忆和思念,慢慢在身体内滋生、浸淫,进而让这种回忆和思念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到每年的这一天,无论月圆与否,必定会撕心裂肺地想家,想妈妈曾经纯手工打造的月饼,想儿时过中秋节时妈妈都做了哪些好吃的……
原来,对于中秋节的回忆就是一场吃的轮回 。有些味道,失去了才知道早已化为胸口的烙印,成为永远 。有些味道,是只有人到中年后才会慢慢品味出其中的曼妙 。这正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月饼,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是情感的味道大于口舌的味道 。
月饼的传说
月饼的起源史无定论
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它应该是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继而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儿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
关于月饼的起源,民间有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河南本土流传的几个传说相当穿越且富有娱乐精神 。
月饼是胡饼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派大将李靖率部出征 。
第二年的八月十五这天,李靖凯旋,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 。当时有个到长安经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此处情节很诡异:一个普通商人焉能向皇帝进献月饼?) 。太宗大喜,接过装潢华丽的饼盒(看来“过度包装”古已有之),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蟾蜍即月亮)” 。随后,太宗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与百官共食,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
还有一个唐代传说 。说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之名不雅,杨贵妃见皓月当空,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饼”(话说杨贵妃当真蕙质兰心啊) 。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
董卓敬献七仙女的供果
高级经济师、焦作市旅游顾问吕世范在河南禹州搜罗到的一个月饼传说,则跟董卓有关 。
传说七仙女被天兵抓回天宫前,给董永留下一子叫董卓 。一年八月十五,董卓看到家家团聚,唯有自己见不到母亲,便跪在槐荫树下大哭起来 。哭声惊动了土地爷,土地爷同情小董卓,便送他一双如意鞋,让他在月亮升起时穿上它,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 。董卓照土地爷所说去做,果然飘飘悠悠飞向天宫,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母亲 。七仙女为儿子做了包入花生、核桃仁的圆饼,董卓吃着又甜又香的仙饼,心里高兴极了 。谁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把七仙女囚禁于广寒宫,罚土地爷到月宫砍伐桂树,让天将脱掉董卓的如意鞋将他送回人间 。
后来董卓长大当了宰相,就让百姓在八月十五这天,都仿做这种圆饼,摆在月亮下,敬献给自己的母亲 。从此以后,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月饼吃月饼,沿袭成俗 。
玩儿大发啦
说实话,董卓跟月饼的这段传说着实雷了我一下,七仙女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传说,居然又把东汉时的著名军阀董卓给串了进去,让七仙女情何以堪 。这出穿越剧,玩儿得有点大发了 。
董卓,陇西临洮人,他的发迹地点也在甘肃 。他的父亲董君雅,曾做过颍川的一个小官 。颍川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是当时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 。汉灵帝末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也就是当时的首都洛阳 。结果,从穷乡僻壤之地走出的董卓初进洛阳城,立刻就被洛阳城的华丽以及贵族府第连绵的情景惊呆了,于是,军队在他的授意下,实行所谓“收牢”运动 。什么意思呢?就是烧光、杀光、抢光,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实施的“三光政策”如出一辙 。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