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文章图片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文章图片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文章图片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文章图片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文章图片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文章图片



虎毒不食子?其实在自然界,杀婴行为比比皆是,这只是适应性策略



虎毒不食子?人们常用“虎毒不食子”来形容即使再残暴嗜血的人都不会残害自己的后代 , 亲情融于骨血 。 但其实在自然界 , 有时候为了切身利益 , 很多动物都有“杀婴行为” , 当然也包括动物父母杀死自己的幼崽 。
1982年 , 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莎拉来到印度的阿布山区 , 研究一种叫做印度灰叶猴的灵长类动物 , 此地环境恶劣 , 食物稀少 , 猴群和人群的生存区域高度重合 , 便于观察猴群 , 研究它们的习性 。

印度灰叶猴印度灰叶猴又叫做哈奴曼叶猴 , 仅分布于印度及孟加拉两国 , 手、脚、面部呈现黑色 , 周身长着黄棕色的毛发 , 身高50厘米左右 , 尾长可达1米 , 属社会性群居动物 , 同时它也是印度猴神的动物原型 。
当地人遇到灰叶猴的时候总会投递一些食物 , 久而久之 , 猴群便选择离开森林 , 前往当地村镇周边和人类一起生活 , 随着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 , 猴群开始过度繁盛 , 这也导致了一系列暴力行为 。


印度灰叶猴族群有几种方式群居在一起 , 最普通的就是雌猴带着她的子女聚集在一起生活;其次就是一只雄猴王带领一群雌猴和幼猴一起生活;被赶出族群 , 暂时未找到猴群的雄猴也会一起生活 。
在叶猴族群中 , 雌性幼猴成年以后 , 基本都会留在原来的群体内生活 , 而雄性叶猴在成年后一般都会离开猴群 , 融入其他族群生活 , 而没有找到族群的雄猴 , 会组成流浪猴群 。

莎拉来到印度后 , 开始观察固定的灰叶猴族群 , 她发现观幼猴们经常在一起自由自在地玩耍 , 它们也经常骚扰猴爸爸 , 但这时候雄猴基本上都可以忍受幼猴的调皮捣蛋 , 不会被幼猴惹怒 , 更没有出现殴打幼猴的行为 。
但当外来雄猴试图加入猴群时 , 猴群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 外来雄猴要在猴群争取自己的交配权 , 便会主动挑战老猴王 , 当新猴王获胜后 , 老猴王就会被放逐离开猴群 , 而它的妻儿老小就会依附于新猴王 。
莎拉发现新猴王会在篡位不久后 , 开始追逐猴群里的幼猴 , 这些幼猴都是老猴王的孩子 , 而不久后 , 这些幼猴就都会神秘地失踪 , 幼猴去哪了呢?

而此时 , 失去幼猴的雌猴又会进入发情期 , 新猴王会尽快与之交配 , 产下带有自己基因的幼猴 。 莎拉没有亲眼看到过新猴王杀死幼猴 , 当地人曾告诉她 , 新猴王确实会杀掉老猴王的幼崽 。
莎拉结合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 , 终于搞清楚这一系列残忍的事实:

老猴王离开后 , 新猴王无法忍受族群中带有老猴王基因的幼猴 , 它会杀死幼猴 , 这样雌猴停止哺乳后又能继续发情 , 和新猴王交配 , 使新猴王的基因得以延续 。

在叶猴族群中 , 猴王争夺战经常爆发 , 猴王的在位时间只有三年左右 , 幼猴如果想要保全性命就必须在新猴王到来时戒奶 , 否则就会被新猴王杀死 , 这是一种尽可能生育带有自己基因后代的适应性策略 。
叶猴的“杀婴行为”被莎拉以论文的方式发表出来 , 一时间遭到了大多数生物学家的质疑 , 在当时 , 科学家认为灵长类动物不会有所谓的杀婴行为 。
他们认为印度灰叶猴是因为和人类混居 , 生存空间非常拥挤 , 它们一时间无法适应 , 所以才会出现新猴王的杀婴行为 , 这是特殊的个体行为 , 不能代表整个群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