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山乡巨变向“阳”生

「山乡巨变」山乡巨变向“阳”生
文章图片

阴坡村村民刘文得靠着养殖实现脱贫 。冉玉宁 摄
「山乡巨变」山乡巨变向“阳”生
文章图片

阴坡村村民积极参与河道治理 。
5月的一天,沿着一条蜿蜒还算平坦的山路,采访人员走进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阴坡村,这里四面环山,一条水流还算湍急的河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主村道是村里地势最低且最平的地方,农家庄廓从村道边向山头递增分布 。
刚一进村,省水利厅水土保持中心主任科员、驻阴坡村第一书记河生泉就指着村道旁的庄廓、村广场开始讲起了几年来的变化:危房不见了,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河水清清,巷道里除了老人孩子几乎看不到闲人……今天的阴坡村已经“改头换面”露新颜 。
眼前的阴坡村背靠山前倚河,在采访时得知,其实生活在此的村民面临着同一个窘境,靠山“吃”不了山靠河也“喝”不了水,贫瘠的土地只能靠老天的“供养”,收成好了勉强维持个温饱,收成不好了还得购买口粮,农民们很难靠着种植增加收入,但又缺乏技术,加之其他因素影响,大多数人家生活困难,是一个贫困村 。
谈起阴坡村几年来的脱贫“轨迹”,村民沈连秀体会至深 。今年49岁的她不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家里惟一的主要劳动力,但是每年农闲时靠零散打工挣来的收入都不够维持生计,更何况要供孩子上学,她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勤劳的沈连秀从未向生活低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她不仅享受到国家各项扶贫政策,还成为了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稳定的工资让家里的年收入从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时的1.9万余元,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
阴坡村共有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是很多农户致贫原因,攻坚贫困“壁垒”,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发展养殖,曾经的贫困户也一改旧貌“甩”了贫 。
说起养殖产业,其实是如今阴坡村脱贫“造血”的主产业 。在这个有着250多户1100余人的山村,村民们历来就比较擅长搞养殖,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谋划着如何向产业要发展时,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并吸引很多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积极参与 。
冶生平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病却无法外出务工,可是仅靠种植又很难实现脱贫,于是他积极参与发展规模养殖 。
靠着常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冶生平在拿到扶持资金和互助资金后搞起了牛羊养殖,从2017年至今养殖收入成为了家里提升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 。依靠牛羊养殖他家的收入连年递增,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余元 。
和冶生平一样发展养殖产业的还有预备党员“脱贫光荣户”刘文得 。脱贫前,因年迈的双亲长期患病无法外出务工 。2016年,当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开展入户调查时,鼓励他通过养殖产业脱贫,并推荐他参加了镇上组织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 。
掌握了技术,说干就干,2017年刘文得依托产业扶贫资金和申请的4万元互助资金贷款,开始和别人合作养殖牦牛,很快就产生了明显效益 。2017年底时,他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成为了脱贫光荣户 。一年又一年,尝到甜头的刘文得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收入也是一年高过一年,到2019年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
正如河生泉所言,在他的设想蓝图里,希望不断发展壮大的养殖业在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后,可成为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周边村庄的群众一同奔小康 。
在阴坡村,很多贫困户靠着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也有的贫困户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每年辗转省内外靠打工增收 。阴坡村村委会主任沈成海就是致富带头人之一,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外闯荡积累的经验,每年春耕一过,他就会带着村里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 。同时,为了让村里的养殖业形成规模化养殖,他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一处养殖场内租了10个饲养棚,每年带着乡亲们实现“飞地”养殖,在异地搞发展鼓腰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