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之戈为您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诗鬼”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 。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李贺的诗以奇诡浪漫,调高气峻 。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精辟 。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二十岁时离开京城,路过潞州,在雁门关一带看到边关战士浴血守城的事迹而写的一首乐府曲调式古诗 。

全诗分为战前气氛,战场环境,战斗情形和战斗决心四个部分,接下来让我们一一展析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1: 战场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前,城墙仿佛瞬息就要摧毁,但守城战士身着耀眼的鳞甲映着日光奋勇冲向黑压压的敌军 。“黑云”,“甲光”,“城欲摧”,“金鳞开”这些词精确地描写了战场的紧张形势,这些针锋相对的词语充分渲染了战前的危险气氛 。

有人说黑云和日光有点不符天气逻辑,其实这是作者奇特手法的一种,应该是指气势汹汹的敌人之多,和代表阳光正气的守城将士的刚正顽强的气势 。不一定理解为天气景象的 。只是一种象征手法吧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2: 战场环境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声响彻整个萧瑟的秋天,塞上的山野象燕脂一样凝聚成暗紫色 。这俩句分别用声音和色彩来点明战场的时节和地点,一动一静来交代战场的一派肃杀环境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3: 战斗情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半卷着红旗,弛援的壮士们奋勇地逼近易水,霜气异常凝重,使那鼓声都沉闷难响 。这里作者把声、色倒过来写,用红旗代表增援将士奋勇追击,大有“风凄凄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勇往直前的誓死战斗的决心 。用霜气和沉闷的鼓声表明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万分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4:战斗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识遇和嘉奖之恩,人人都挥舞着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

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为报君王和国家,将士们愿意用生命誓死去捍卫国家和君王的决心和战斗意志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结语

李贺作这首诗其实也有推荐自己报效国家之意的,他把这首诗作为首推呈给当时的大文豪韩愈,韩愈一下子被这首奇特浓艳如油画般的作品惊得拍案叫好 。直接就想把李贺推进翰林院,只可惜李贺太奇才,被小人妒忌,抓了个小辫子,取消了进仕资格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李贺在郁郁不得志中凄苦地度过了只有27岁的短暂年华 。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中唐的璀璨星空 。

“天若有情天亦老” 。可惜老天无情,所以不老 。天忌去了李贺这个不世之英才,但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传诵的不朽诗篇,却永恒不老 。

其他网友观点

问题: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前言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古题,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诗人写过《雁门太守行》 。其中李贺的这一篇是名声最大的作品 。

一、两种押韵方式

李贺的这首诗,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 。前两句押平声韵:

黑云压城/城欲摧,◆摧【上平十灰】

甲光向日金鳞开 。◆开【上平十灰】

唐韵在宋朝合并成平水韵,因此大部分唐诗,也符合平水韵的韵部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后面六句换成了仄声韵:

角声满天秋色里,◆里【上声四纸】

塞上燕脂凝夜紫 。◆紫【上声四纸】

半卷红旗临易水, ◆水【上声四纸】

霜重鼓寒声不起 。◆起【上声四纸】

报君黄金台上意, ◆意【去声四寘】

提携玉龙/为君死 。◆死【上声四纸】

按照押韵的方式,可以分成押平韵和换仄韵两个部分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二、两个部分

按照内容来分,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战场的环境: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据说王安石提出异议,说,既然黑云覆盖的城市上空,怎么会有战甲反射出太阳光呢?

杨慎说,王安石这个老头子其实不懂诗 。我在云南的时候,就见过这种景色 。不得不佩服李贺很善于描绘 。

宋王介甫云:“此兒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 。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升庵诗话· 卷十》

黑云既是写景,也有象征着敌人军队的意思 。表示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 。

前两句写视觉效果,第三句加入了听觉,秋天的边塞,漫天可以听到画角之声 。第四句沉重一些,表示战场的土地上,有战士血染的痕迹 。

后面四句偏向于写人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队伍临水列阵,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虽然鼓声并不响亮,但是战士们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信心满怀 。黄金台,即陈子昂诗中的幽州台,用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三、被韩愈欣赏

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载: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鴈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

唐朝科举也走后门,考生们都要给当朝权贵献上自己的诗赋,以求引荐 。王维就是走的这条捷径而进士及第的 。这种方式叫做行卷,也叫干谒 。

李贺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访韩愈 。韩愈当时刚送完客人,正在犯困呢,看到李贺这首诗的前两句,立马就清醒了,命令下人赶紧把李贺迎进来 。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招收弟子,亲授学业,提携人才 。可惜的是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与“进”同音,因此没有机会参加进士考试 。后来,27岁的李贺郁闷病逝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结束语

题主把这首诗分成四个部分,可能是两句一组吧 。老街觉得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成两个部分 。

除了前面两种,还可以把前六句作为第一部分,写人物和景物,后两句为第二部分,作者用来抒发情感,即言志的部分,这样可能更好理解 。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观点

《雁门太守行》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所有选录,但对其的解读过于浅显,虽符合中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但其真正的内涵价值远不止如此 。

李贺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其诗歌的特色,还代表着盛唐、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诗风流变,体现的是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雁门太守行》:四个场景的跳跃叙事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延续了李贺一贯的风格,采用的是一种跳跃式的写法,每一联之间的关系都有些断层,但在内里却有相关性,仿佛各种画面拼接在一起,组成一组用以叙事的图集一般 。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这一句讲述的是敌军围城的压抑状态,前半部分写气氛,后半部分写景象 。一时间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就此凸显,大战一触即发 。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这一联没有承接首联去写战争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后场景,没有胜败,双方休战 。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在打扫战场 。

霜天之中,时不时响起的角声,为激战之后的时间里更显凄凉,而入夜之后,城下土壤依旧呈“紫色”,更是彰显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

土壤呈紫色,这是因为人血过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长城就有一个别称,名为“紫塞”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这又是一重跳跃,前面写敌军压境,这句写自身反击 。

在绝境之中,城中战士依然在寻觅战机,没有凭险据守,而是主动出城进攻,趁着敌军疲惫之时,前去劫营拔寨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这一句有“易水”这一意象所形成的悲壮,也有其自身烘托出的紧张气氛,又一场大战在即 。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这一联在内容上和其他联没有承继关系,脱离对战争的具体描述,而是直写战士们的精神面貌 。

即使在绝境之中,依然英勇作战,不惜战死,也要报答君恩 。

这是全诗的升华部分,将一场战争背后所反映出的家国情怀彰显了出来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可以看到,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本身并不连贯,甚至转承都有些艰涩,但组合在一起却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观感,有点像如今影视艺术当中“蒙太奇”的手法 。

而它所选取的角度也比较特别,写战争却不直接写战斗的过程,而是以环境来烘托;写军事行动却不写结果,只将画面定格在一瞬间的状态 。

这种技法所描写的其实并不是某一场特定的战役,而是为了写出战争状态下的氛围 。

用具体的图像、实物等来写虚无的观感,这是李贺一贯的手法,像《李凭箜篌引》用各种神话写声音,《梦天》中以虚幻景物写沧桑变化等等 。

这种手法的应用有着化无形为有形的力量,不像后世李煜、李清照写愁用“春水”、“舴艋舟”来表现,这是另一种方式,通过读者对于文字的感受来刻画氛围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知人论世:李贺的诗歌在诗坛上有特殊的地位

李贺是一个神童,少有文名,在当时非常著名 。七岁的时候写的诗歌就让韩愈这样的文坛大家称赞不已,十五岁时便名满京华 。

这样的经历也让李贺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可惜的是,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

那么,一般情况下,天才遭遇如此境况,诗歌中自然就会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李贺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中这样的情绪是主流 。

李贺出身于没落的王室分支,名义上是皇亲国戚,但实际上并不能为他带来多大的帮助 。

但是这样的身份能让他与一位古人产生些许的共鸣,那就是曹植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曹植身为曹丕的兄弟,虽然有文才,一直想要为国建功,多次上表请求能有这样的机会,但不知道是真的因为夺嫡争储的往事,还是其才华之停留在文学之上,曹植一生也没有得到重用 。

李贺身为没落的李唐皇室,虽然和曹植处境不同,但结果是相似的,所以李贺也曾经用这样的类比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 。

其实李贺的诗歌和曹植真的非常像,无论是其中辛酸的经历,还是内蕴的精气神 。

就像这首《雁门太守行》,肃杀、惨烈的战场之中,犹有报国的情怀在,和曹植即使深受猜忌也想建功立业的心情是很接近的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这种特殊的环境就使得李贺在文学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 。

其作品中时不时流露出豪情壮志,这有盛唐的风韵;而其作品中对于社会环境的批判,又有着中唐时期固有的色彩 。

身为李唐皇室,虽然不能因身份而享受特殊的照顾,但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等等景象,心中自然还是有不满的凄凉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李贺诗中既有盛唐的气韵,又有中唐的批评 。

他不满于时局的混乱,想要整顿乾坤 。

而更为有价值的是,盛唐和中唐的特色又都带有那么一点颓唐的情绪,这是晚唐时期的风格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雁门太守行》中,战争本来就是惨烈的,即使有将士报国的豪情,但战场上的凄凉也得到了很形象的渲染,对于敌人的愤恨和己方将士的英勇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 。

然而,这样的境况里,并没有像盛唐时期那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而是“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惨烈,实际上是一种颓唐 。

以死报国固然壮烈,但因报国便不得不死,这才是一种绝望的情绪 。

这种颓唐的情绪在晚唐时期很常见,李贺是这种风格的先行者 。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所以,李贺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诗歌的“鬼才”,更是因为其在诗坛上特殊的地位,连接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纽带 。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