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在中国历史上,王一直比公要大!

这大概可以分两个时期去谈这个问题: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文章插图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 。那时候实行的是天子分封制,当时身为天下共主的天子称为“王”,而天子将土地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这些人或为公、或为侯、或为伯 。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文章插图
直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渐渐强大起来,而周天子的实力却越来越衰弱,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开始抛开周天子,自相称王,由此可见王是在公之上的,王是主而公是臣 。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文章插图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以后 。此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天子自称皇帝,实行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诸侯只收取租税而不在实际控制自己的封国,皇帝将自己的宗亲子弟和功臣封为王、公、侯等等 。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文章插图

这个时期的王是身为臣子可以受封的最高爵位,而公爵则是爵位的第二等,二者都是皇帝的臣属,但是存在着级别差异,“王爵”高而“公爵”低 。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王一直是在公之上的,只不过前期王是主、公是臣,后期王、公都是皇帝的不同级别的臣属而已!

我是公子皇铘,请多多点赞、关注,也欢迎留言探讨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

王公常常相提并论,用来代指显贵,作为高级爵位,它们二者是有区别的 。

王在夏商周时期,是君主的称号,非爵位 。到了秦朝,君主称为皇帝,王才成了宗室功臣的最高封爵之号 。

比王次一等的封爵则是公 。公之下是侯,侯之下是伯,伯之下是子,子之下是男 。

作为最显赫的爵位,王是轻易不会封的 。比如刘邦就曾杀白马盟誓,非刘姓者不能封王 。

就是说,在很多朝代,王是皇室近支血亲的封爵,比如皇帝的除太子外的儿子,皇帝的兄弟等,这些人可以封王 。外姓而封王,一般是特殊情况之下,比如清初的平西王等三藩,就是因为清朝要借助它们的力量扫荡天下 。

公虽在王之下,也是非常高级的封爵 。比如辅佐刘邦建汉的第一大谋士张谋,最终也只封侯,比公要低一等;辅佐朱元璋的刘基,更是只封伯,连侯都比不上 。

正因为王公之类的封爵实在难得,因此在古人的理想中,能够封为侯已是人生大赢家了 。所以才有“当年万里觅封侯”“若个书生万户侯”之类的诗句 。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周朝建立后,把王室成员和大臣们之间划分出严格的贵族等级,这个周礼中记载明确,分别是王、公、伯、子、男爵 。在等级上说王是一等爵位,是最大的,公就排其次,贵族等级的划分是显赫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等级一直延续到清朝 。也是礼的另一种形式,既然是礼,那它就不存在谁命令谁 。就像我们熟知的周公,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公爵位 。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韦小宝就被康熙分为鹿鼎公 。

“公”在旧时也是对男子的尊称,像当年国民党的代总统李宗仁,人称“德公” 。“子”也同样是古时人们对品德高尚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他们的原名分别是孔丘、孟轲 。

要是说“王”和“公”谁大,应该这样认为:周朝的官职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 。周时期的贵族代表之物就是“鼎”,鼎是贵族们宴饮时用来盛食物的器皿,也是身份的象征,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用五鼎,士大夫用三鼎 。天子的爵位是“王”,比如周成王姬诵,诸侯的爵位是“公”,比如周公姬旦,这样王就可命令公,天子命令诸侯,周公当年的封地在鲁,山东的东南部 。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文章插图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