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益胃汤化裁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玉竹15g,麦冬15g,沙参15g,冰糖15g,地
黄10g,草石斛15g,甘草5g,砂仁6g,鸡内金10g,山楂
15g
【作用与功效】纯甘滋润,酸甘化阴 。
【适应证】胃气失和,饮食不慎,腹泻 。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杨某,男,47岁,干部 。患者于半年前因饮食不慎,遂发腹泻 。经用西药腹泻暂愈,而渐觉饮食不香,口中无味,食欲减退,即转请中医诊治 。凡医皆谓泻后胃气失和,予以辛香健胃、理气消导之品,叠进30余剂而鲜有疗效,且食欲弥减,不饥不食(每日100~150g),五味不分,口干口黏,以至舌体发麻恶心欲呕,体重减轻4kg 。诊脉沉细略数,验舌光红无苔 。余用心揣摩,患者以少食无味、口黏舌麻为主诉,理应辛香理气健胃,但舌质光红,脉细略数,则胃体阴亏可证 。
偶思吴瑭《温病条辨》有:“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饮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即顿开茅塞,遂拟益胃汤(玉竹15g,麦冬15g,沙参15g,冰糖15g,地黄10g)原方,因考虑阴亏已久,故加草石斛15g,以加强滋润脾胃之阴;发病始于腹泻,阴伤气也必伤,故加甘草5g,以扶助胃气;全方纯甘滋润,恐其呆滞不灵,故加砂仁6g,鸡内金10g,山楂15g以醒胃消导,酸甘化阴 。滋补药中佐以辛消,意遵叶氏通补而不守补之法 。此方患者服用3剂即有食欲,6剂后病情即豁然有转,日可进食350400g,口黏消失,味觉转灵,舌上薄白苔渐生,惟觉口干舌麻,大便稍稀,脉沉细无力 。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 。
吴鞠通《温病条辨》云:“中焦胃体之阴不降,胃体之阳独亢,故以甘润法救胃阴,培胃体则自然欲食,断不可与俗套开胃健食之辛燥药 。”温病学家是十分重视用甘寒凉润以治疗阴亏不食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不食”篇诸案,则更能启发人之心思 。盖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 。今胃阴布敷,胃阳得纳,胃气因和,自然就纳谷消食非专开胃,实为开胃之良法 。当然,湿浊阻中,或积滞聚胃等所致中焦气滞不食者,又非甘寒凉润之所宜,必以辛香开胃或辛开苦降之法,方能收功 。
名医赵绍琴先生在《温病纵横》中指出:“益胃汤中诸药,纯属一派甘寒生津养阴之品,有滋养肺胃之功 。本方与沙参麦冬汤功用近似,均为气分证后期,瘥后调理之方 。然二者亦稍有所偏:沙参麦冬汤偏重于肺,并有轻宣之力;本方则偏重于胃,前无清宣之功 。”
【张学文益胃汤化裁的配方组成】热病后期,余邪未清,胃阴耗伤者,每以胃药收功 。《伤寒论》中之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温病之沙参麦冬汤、叶氏养胃汤等,均属此例 。吴氏此方,亦从此着眼,惟地黄柔润重浊,不若石斛之甘凉生津、清滋养胃为当耳如能加入橘白、佛手、谷芽等品,疏醒气机,更为当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