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肝炎医案

慢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复杂,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它病程冗长,变化多端,虚实夹杂,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 。常在感染肝炎病毒初期及恢复期出现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疾病的易感和迁延不愈 。肝炎病毒属中医“疫毒”,多为湿热范畴 。病情反复发作,损伤正气,正虚邪恋,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
《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临床多具有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胁下不适或疼痛等表现,而前四症均为脾虚所现,故治疗宜实脾(益气健脾,扶土抑木)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肝炎医案】【临床应用】
徐氏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肝炎84例 。以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 。组成:党参20g,白术15g,扁豆10,陈皮15g,砂仁10g,薏苡仁15g,山药15g,莲子1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根据辨证分型进行加减:肝郁脾虚型,基本方加香附、白芍、郁金以疏肝柔肝;脾虚湿困型,基本方加重用党参至25g,薏苡仁至30g以健脾渗湿,加藿香、佩兰重在芳香化湿;脾胃虚寒型,基本方加干姜、吴茱萸;肝脾两虚型,基本方加枸杞、当归、木瓜 。结果:有效60例,治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 。
【病案举例】
1.李某,女性,41岁 。慢性肝炎史6年右胁常感隐痛,纳钝、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头昏泛恶,下肢酸软乏力,大便溏薄 。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0U/L 。脉细弦,舌苔黄腻证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 。法当调肝理气,健脾化湿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柴胡6g、炒枳壳6g、杭白菊10g、炙延胡索10g、白花蛇舌草30g进服前方2周,泛恶已减,肝区疼痛及食后腹胀亦缓,肝功能复查稍有好转,上方增以田基黄15g、川子10g,服药1月余,头昏泛恶已平,胁痛及食后腹胀均减,胃纳转佳下肢稍有力,便溏转成形 。
肝功能复查,各项指标均降至正常 。脉细弦舌苔黄腻渐化 。患者家住农村,路途遥远,嘱守方连服以固疗效,半年后门诊复查,症情稳定,肝功能正常2
按:慢性肝炎,肝功能时有反复者,症情亦多缠绵难愈 。临诊除治肝之外,还须实脾 。《金匮要略》明确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尤其肝病而见纳呆腹胀便溏等肝木侮脾之证,用实脾之法确能见效 。方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 。肝气阻滞,选加柴胡、杭白菊、枳壳、郁金、延胡索、川楝子;肝经热郁,选加连翘、田基黄、鸡骨草、黄芩、白花蛇舌草;肝脏血虚选加当归、丹参、枸杞子、制首乌、旱莲草 。斟配运用,法无馀蕴 。
2.孙某某,男,46岁 。黄疸性肝炎2月余 。查肝功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 。现肝区已不痛,仅感上腹部不适,脘痞不思食,时而作胀,饭后尤其显着,大便稍稀,小便稍黄,舌质淡红,苔薄腻等 。良由肝炎后过用苦寒清利之品,中气受戕,脾胃之机受损,运纳乖呆,余邪未尽为病,治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用党参10g,茯苓10g,白术6g,薏苡仁10g,砂仁3g,莲子肉10g,茵陈30g,山楂15g,神曲15g,陈皮6g 。服上方5剂后,脘痞腹胀减,饮食大增,仍有尿黄,复诊时在此方基础上药味稍作变动继进之,两月后黄疸消失,小便正常,痊愈出院 。
按:黄疸肝炎,大多由湿热引起,治宜清热利湿 。若过用清利,虽湿热清、黄疸退,但运纳之机一定受戕,引起中州脾胃虚寒 。古人早有“见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医家定要记取,在用药方面切忌苦寒,以保护脾气为原则,此时应以本方为主 。若患者素本脾胃虚寒,湿从寒化,郁滞不行,干扰少阳经脉,肝失疏泄,胆液被阻,蒸于皮肤而成“阴黄”者,此时也以本为主,无需改动原方药味、剂量,服之最佳 。
4.王某某,女,38岁,干部 。患慢性肝炎3年,1年来病情时轻时重,肝功能时好时坏 。近2~3月来,肝区经常疼痛,头昏乏力,恶心,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肝在右胁下1.5cm处可触及,并有触痛、叩击痛 。肝功能检查:麝浊16单位,锌浊14单位,转氨酶96单位 。诊断为慢性肝炎复发,转中医科治疗 。观其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左脉微弦 。辨证此乃脾虚胁痛,兼肝郁 。遂拟参苓白术散和柴胡疏肝散化裁为治 。处方:党参5钱,云苓3钱,炒白术3钱,炒扁豆3钱,山药1两,青陈皮各2钱,薏苡仁5钱,柴胡1.5钱,炒壳1.钱,炒白芍3钱,炙甘,, 。
草2钱,制香附1.5钱,酸枣仁3钱,炒当归4钱服5剂后,痛减纳增,精神转佳,大便成形,再加减服至30余剂,诸症消失 。复查肝功能:浊7单位,锌浊12单位,转氨酶43单位,嘱继续服药,改方为丸剂,服3个月,体力增强,随访2年,未复发 。
按:慢性肝炎大致可归入中医学胁痛范畴 。因感受湿浊邪毒,蕴结中焦,久则湿郁热熏,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为病 。证见面色萎黄或少华,倦怠无力,胸脘痞闷,胁痛,恶心,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黄或如常,舌质淡红,苔薄或腻,脉象缓弦 。
治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 。用本方加柴胡、枳壳、当归、芍药为基本方以治 。胁痛者加青皮、荔枝核、川楝子、佛手片、玄胡索、五灵脂、郁金等;苔腻浊重者,加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腹胀纳呆者,可酌加木香、大腹皮、山楂、神曲内金;脾湿恶寒者,可酌加附子、干姜、桂枝、草蔻仁、吴茱萸等;湿郁化热者,可酌加板蓝、、
根、山栀子、丹皮、蒲公英、龙胆草等;麝香草酚浊度增高者,重用本方之健脾、益气药,可加黄芪、黄精等;转氨酶增高者,可酌加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柏子仁、柴胡等白蛋白低者,可酌加枸杞子、丹参、何首乌、山萸肉、当归、乌药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