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配方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酸盐、碳酸氢盐及十二指肠液中的卵磷脂、胰蛋白酶类等消化脂肪、蛋白质的物质,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发炎、糜烂,甚至溃疡的一种浅表性炎症 。
中医学对此病的病机早有认识,认为是胆汁上犯于胃引起胃脘疼痛 。如《内经》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 。”明确指出了胆和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不和 。因此,其治疗原则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健脾和胃,降逆理气,鼓动胃气增加胃蠕动排空功能,阻止胆汁反流;二是疏肝利胆,使胆汁自然下泄入小肠,避免胆汁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从而消除胃黏膜炎症 。
【临床应用】
刘氏3共观察治疗12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25~40岁者78例,41~55岁者38例,>55岁者4例病程6个月~1年者37例,1~3年者80例,>3年者3例临床症状均有腹部胀满、疼痛,嗳气,背胁胀痛,口苦,纳差等;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胃或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 。消化系统占位性病变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已被排除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治疗:柴胡、香附、枳壳、法半夏、茯苓、陈皮、赤芍、川芎各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60天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本组经治疗显效85例,有效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 。
杨氏2等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醋柴胡15g,郁金15g,香附15g,大黄9g(后下)、白芍15g,炒内金30g,黄芩10g,栀子10g,川棟子10g,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青皮10g,陈皮10g,厚朴10g,旋覆花.15g,生姜6g加减:如灼痛明显,可加重清热、活血、止痛药,如川芎20g、连翘20g、蒲公英30g、白芷10g;呕吐频频,可加旋覆花20g,代赭石30g;双胁及脘腹胀满者加苏梗30g、白寇仁10g以行气宽中水煎煮,日1剂,早晚各1次 。10天为1疗程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龄24~66岁,平均44岁;病程6天至14年,平均5.5手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胃脘痛症状,在治疗前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持续性胃脘痛、痛势急迫,拒按,胆汁性呕吐为其共同症状 。此外,有20例伴烧灼样疼痛、泛酸口苦、便干溺黄、舌质红、苔黄腻;有30例伴纳呆肢倦、心悸失眠、舌胖淡无苔、脉软无力;有30例伴两胁攻窜胀痛、嗳气或呃逆频作、大便不爽、舌淡红、脉沉弦 。治疗结果胃镜复查无胆汁反流,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65例,占81.3%;胃镜复查无胆汁反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内偶有复发,但疼痛及临床症状均减轻者为显效10例,占12.5%;胃镜复查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者为无效5例,占6.2% 。总有效率为93.8%
张氏90例均为医院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男15例,女3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病程1~8年 。对照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19~68岁,平均42岁,病程1.5~7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治疗组方:醋柴胡12g,制香附9g,五灵脂10g,蒲公英30g,炒枳实9g,炒白术15g,广木香9g,炒白芍、旋覆花、乌贼骨各15g,蒲黄(布包)10g,炙甘草6g,1天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片,1次10mg,1天3次,同时服达喜片,1次500mg,1天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两组病例分别服药1个疗程后观察症状、体征改变情况,并行胃镜复查,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 。治疗结果:痊愈:治疗组27例,对照组12例;显效:治疗组10例,对照组12例;有效:治疗组6例,对照组8例;无效:治疗组2例,对照组13例;总有效率:治疗组95.56%,对照组71.11% 。复发:疗程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随访30例,复发3例(10.00%);对照组随访20例,复发8例(4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郭氏病例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30.4岁 。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2.3年 。本组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部胀闷疼痛、嘈杂嗳气,口苦纳呆,大使失调,舌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等证 。其中兼有便秘者21例,泛酸者9例,胃脘部灼热者13例 。纤维胃镜检查均可见胆汁反流,黏膜呈浅表性炎症改变 。治疗方法均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柴胡、香附、半夏、旋覆花、陈皮、炙甘草各10g,厚朴、自芍、枳壳、焦三仙各12g,代赭石30g 。加减:热重者加黄莲,便干者加酒制大黄,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胃寒者加吴茱萸、生姜 。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一月为一个疗程 。结果:显效34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
黄氏35门诊46例病人,其中,男32例,女14例 。年龄20~65岁,平均42岁 。胃病痛史最短3个月,最长1年;其中1年以内7例,1~3年15例,3~5年14例,5年以上0例发病与饮食不节有关者9例,与情志有关者17例,与两者有关者12例,与疲劳过度有关者5例,不明原因者3例 。全部病例均患上腹部反复疼痛,并经胃镜检查见有明显胆汁反流人胃 。其中,伴浅表性胃炎34例,萎缩性胃炎10例,食管下段或胃黏膜充血者2例本组合并十二指肠溃疡11例,十二指肠炎8例,胃溃疡4例,反流性食道炎3例 。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各12g,白芍、半夏各9g,甘草6g肝胃不和型加沉香、旋覆花各10g;脾胃湿热型加竹茹、茵陈各15g;脾胃虚弱型加党参15g、白术12g每天1剂,水煎服 。4周为1疗程 。另外,肝郁较甚者,选加郁金、佛手、厚朴;郁热甚者,选加蒲公英、黄芩、夏枯草 。嗳气、反酸者,选加煅瓦楞、海螵蛸、象贝母;肋痛剧烈者,选加川子、延胡索;胃中灼热、口苦或呕逆苦水者,选加竹茹、代赭石、沉香;大便秘结或不畅者,选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 。结果:显效31例,占67.39%,好转11例,占23.91%,无效4例,占8.70,总有效率91.30% 。
吴氏36161例中,男39例,女22例 。年龄34~68岁,平均51岁 。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2年,平均11.2年 。柴胡20g,白芍10g,炒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白术0g,延胡索10g,川棟子10g,木香6g,黄连3g加减:呃逆重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嘈杂反酸甚者加用海螵蛸30g,瓦楞子20g;烦急易怒加丹皮10g,炒栀子6g;舌苔厚腻者加藿香10g,生以米20g,酒军5g;纳呆者加鸡内金20g,砂仁5g;腹胀甚者加大腹皮10g用伏龙肝150g加水500ml煎药 。每日1剂,早晚各服150ml,1个月为1个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平均疗程1.3年 。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治愈18例,占29.51%;显效24例,占3934%;好转11例,占.18.03%;无效8例,占13.12% 。总有效率86.89%;胃镜复查情况:临床治愈42例,占68.85%;有效11例,占18.03%;无效8例,占13.12%,总有效率86.89% 。
瞿氏3将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25岁以下4例,25~35岁11侧,36~45岁7例,45岁以上11例,平均年龄38.8岁;病程最长14年,最短8月 。
对照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25岁以下6例,25~35岁5例,36~45岁10例,45岁以上6例,平均年龄36.9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6月 。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基本方:柴胡、白芍各15g,枳壳、香附、川芎各12g,炙甘草10g,陈皮9g 。加减法:疼痛甚,脉弦紧,重用白芍至30g,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5g;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苔黄,加法半夏12g竹茹15g,生姜6g;嗳气频作,加旋覆花(包煎)20g;妇人正值经期、善叹息,加香橼、紫苏梗各9g,佛手6g;大便秘结,加火麻仁、,
30g;口苦、尿黄、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黄柏各12g;纳呆、不思饮食,加砂仁(后下)3g,鸡内金9g兼有气短、乏力、脘痞、舌淡胖边有齿印,加党参、黄芪各20g,白术、茯苓各15g上方加水煎至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服20ml,每天1剂 。对照组:吗丁啉10mg,餐前半小时服用,每天3次 。以上治疗均以30天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病案举例】
.1.王某3,男性,42岁,1998年1月20日初诊 。患者1995年春在一次进食鸡蛋后发生呕吐腹泻,经住院治疗后获愈 。但此后经常腹部饱胀,时有隐痛 。曾经中西医治疗,服药期间有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如初 。1997年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胃康宁、阿莫西林胶囊等治疗,虽有暂效,但停药后复发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形态消瘦,脘腹胀满,两胁胀痛,纳差乏力,口苦,时有恶心,便溏,舌淡,苔薄腻微黄,脉沉缓 。胃镜检查见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均明显充血水肿 。可见大量胆汁反流 。
即给予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停服其他药物 。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3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体重增加5kg,面色稍转红润 。服药60天后复查胃镜见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消失,无胆汁反流 。停药随访至今未复发 。
2.殷某34,女,30岁,工人 。胃脘胀痛20年余,嘈杂嗳气,恶心口苦,胃纳不振,尿黄,大使略干,舌苔薄黄,脉弦滑 。纤维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部及幽门部明显,可见中等量胆汁反流 。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胃失和降,胆气上逆 。治以疏胆和胃,降逆通腑 。方药:柴胡、炙甘草、半夏、香附、陈皮、黄莲各10g,白芍、枳壳、旋覆花、焦三仙各12g代赭石30g,厚朴15g,酒制大黄6g 。三剂后腑气已通,诸症明显减轻守方加减进2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胃纳如常 。胃镜复查胃黏膜基本正常,未见胆汁反流 。
3.吴某341,女,40岁,护士 。胃脘部胀痛3年,食后加重,伴灼热感,嗳气口苦,纳呆,二便自调,舌苔白略厚,脉弦滑 。纤维胃镜检查:胃窦部及胃体部黏膜充血水肿,色泽潮红,可见中等量胆汁反流 。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胃失和降,胆气上逆 。治以疏胆和胃,理气降逆 。方药:柴胡、枳壳、半夏、陈皮、香附、炙甘草、旋覆花各10g,代赭石30g,白芍、厚朴各12g,焦三仙各12g,黄莲6g 。六剂后诸症减轻,守方加减进24剂,诸症消火胃镜复查胃黏膜正常,未见胆汁反流 。
4.患者,女35,47岁,2001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胃胀痞闷,呕吐苦水,反复发作3年余 。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提示为“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充血” 。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时下症见胃脘胀闷不适,恶心呕吐,时有苦水,反酸嗳气、口干欲饮,大便干结不畅,舌红苔黄,脉弦略数 。症属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竹茹、姜半夏、枳壳、郁金、佛手各12g,陈皮、白芍各15g黄芩、大黄各10g;蒲公英30g,海蛸10g,象贝母6g,甘草6g 。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
连续7剂,症状明显好转,胃脘胀闷、恶心呕吐减轻,大便通畅 。再以前方加减,服药14剂,胃痞闷胀、呕吐苦水、反酸基本消除 。继以前方服药7剂,以巩固疗效 。治疗结束后,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正常 。随访至今,无复发 。
5.陆某,女,32岁,教师,2000年9月初诊 。固反复中上腹胀痛7年,加重2月来诊 。患者7年来时有中上腹胀痛,伴呕吐少量黄绿色苦水,胸闷,嗳气,情绪变化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B超检查排除胆囊、总胆管、胰腺等疾患 。2000年1月13日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胃腔内见大量胆汁 。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服用吗丁啉、硫糖铝片治疗无效,遂求治于中医 。诊见:面色如常,中上腹胀痛时作,偶有呕吐少许黄绿色苦水,纳呆,情绪激动后疼痛加重,舌淡、苔薄,脉弦细 。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气郁结,肝气夹胆汁横逆犯胃 。治以疏肝和胃利胆,行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处方:柴胡、竹茹各15g,白芍、大枣各30g,延胡索20g,枳壳、川芎各12g,香附、陈皮、炙甘草各9g,紫苏梗6g,旋覆花(包煎)10g 。连服7剂后觉中上腹胀痛减,嗳气减,无明显恶心呕吐,大便秘结,2~3天一行,酌加火麻仁30g以润肠通便 。原方服至1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仍见纳呆脘痞,胸闷,气短,去川芎、延胡索、香附,酌加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各20g以健脾助运化 。续服1疗程后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消失,胃腔内有清亮黏液,无胆汁 。嘱畅情志,忌食生冷、油腻、辛辣、油炸食物 。随访3月未见复发 。
6.患者3,男,58岁,2004年3月1日诊,主诉:上腹部胀满、口苦、泛酸、嗳气则舒,反复发作2年胃镜提示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先后用雷尼替丁、胃炎胶囊、吗丁治疗时好时坏 。观舌苔薄黄、质淡红,脉细弦,治宜疏肝利胆、和胃降逆 。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枳壳12g,郁金15g,金钱草30g,乌贼骨30g,煅瓦楞子15,象贝母1g,文火煎250ml,每日2次,服药1个月,症状消失 。为巩固疗效,原方去金钱草、煅瓦楞子、枳壳,加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再服0.5个月,诸症若释而愈,后经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消失,未见胆汁反流,至今未见复发 。
7.王某(391,女,69岁 。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20年,同时伴有嘈杂、恶心、吐酸、纳呆 。胃脘部胀闷不适无定时 。大便于 。舌质红 。苔薄黄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食管下段水肿、充血,有白斑样渗出物 。中医辨证属肝胆郁热 。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治以清热疏肝、和胃理气化痰为法 。处方:柴胡、枳实、芍药、黄芩、竹茹、白术各10g,陈皮8g,姜半夏9g,黄连12g,吴茱萸2g,海螵蛸、蒲公英各20g,代赭石30g,炙甘草6g 。服药7剂,自觉症状减轻 。胃脘部嘈杂感消失,稍有胀感苔薄腻 。脉弦 。上方基础上去海嫖蛸、代赭石,加砂仁6g、神曲10g 。继服10剂,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食管未见异常 。
8.张某01,男,36岁 。1998年4月初诊 。患者上腹部疼痛1年,半月来疼痛加重伴胸骨后灼烧感,嗳气泛酸,口干,做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给予吗叮啉甲氰眯胍等药物冶疗1月后,疼痛稍缓,无感胸骨后烧灼、嗳气、泛酸,查:舌红,苔薄黄,脉弦 。诊为气机失畅,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配方】处方:柴胡12g,川芎9g,香附9g,壳9g,芍药9g,陈皮12g,黄连6g,蒲公英10g,吴茱萸10g,甘草6g,每日1剂,连服7剂后,患者胸骨后烧灼、泛酸减轻,原方去黄连吴茱萸,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2g,继服14剂,症状基本消失,停药10天后复查胃镜示黏膜充血、水肿消失,症状未见复发 。
推荐阅读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心综合征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石症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变异型咳嗽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哮喘医案、配方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是益生菌吗 主治及用法
- 酸菜炒饭的做法 家常酸菜炒饭的做法
- 合能组什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