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

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黏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黏膜易受,。
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h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h又痛,也需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痛”范畴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 。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本病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立足于“通”,通则不痛,但还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
【病案举例】
冯小芸等观察12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排除双溃疡、复合性溃疡及有并发症的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3~62岁平均36.5岁;病程2个月~10年;溃疡直径<0.5cm者26例,。5~1.0cm者34例 。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2~62岁,平均36.4岁;病程2个月~8年;溃疡直径<0.5cm者40例,0.5~1.0cm者2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幽门螺旋杆菌(H)感染、溃疡大小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 。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接受治疗前7天内未用过抗生素、铋剂和影响胃酸分泌的药物,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的中西药 。治疗组服用黄连解毒汤(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5g),每日1剂,水煎,餐后服 。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0.5g,口服,每日3次 。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 。
疗效标准:①临床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主症及次症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胃黏膜无炎症象有效:临床主症消失,次症基本消除,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1/2以上,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降低 。无效:临床主症及次,症均无改善,胃境检查溃疡面缩小不及1/2 。②Hp清除:停药后1个月组织病理检查为阴性者 。③溃疡复发:内镜复查,十二指肠又有溃疡出现 。
治疗结果:①临床整体疗效:治疗组治愈48例,有效12例,治愈率80.0%,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40例,有效20例,治愈率66.7%,有效率100% 。X线检验表明,两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 。②溃疡复发情况:6个月及12个月后溃疡复发率比较,X线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③Hp清除情况:治疗组Hp清除42例,清除率为70.0%;对照组H清除22例,清除率36.7% 。x2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情况: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虽有超氧化物歧化酶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 。
按: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以空腹疼痛,得食痛缓为特征,据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有溃疡病灶,周围有炎症改变,加之近年来发现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这与中医“疮疡”相类似,故认为本病与邪毒有关 。黄连解毒汤出自唐·王焘《外台秘要》,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为一首常用的清热解毒代表方剂 。国外有研究报道该方与四逆散合用治疗反复性胃溃疡,有较好的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黄连解毒汤在治疗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难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临床结果显示本方有较好的清除Hp作用,故认为这是降低溃疡复发率的原因之一 。此外,有学者认为,胃黏膜损伤与氧自由基有关,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结果显示本方有升高SOD作用 。因此,可以推论本方可能通过提高SOD水平以达到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降低复发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