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戏剧演绎的历史,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因为种种原因蔡文姬到了胡人那边,但是后来辗转多年最后有幸回到汉朝,更是续写了汉书,不仅成为一代大文学家更是诗人、音乐家,你想要更多的了解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女吗?本期戏曲大全为你解析 。
“文姬归汉”讲的是东汉蔡文姬的故事,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苦难女性,在历史上影响颇为深远,亦是一位让后人心存敬意的文化大家,她与李清照、卓文君、班昭并列我国古代四大才女 。
她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的女儿,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死后也安息在洛阳,被后世誉为史学家、书法家、诗人和音乐大家,代表作有《续后汉书》、《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 。
《悲愤诗》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郭沫若说:蔡文姬的《悲愤诗》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
上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创作完历史剧《蔡文姬》,北京人艺就把它搬上舞台 。一经亮相,便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1978年,北京人艺原班人马重演这部戏,人山人海的观众居然把剧院广场的南墙挤塌 。人艺建院50周年,以徐帆、濮存昕、梁冠华为阵营的复排版《蔡文姬》再次引起轰动 。2013年,人艺为纪念建院60周年,第四代人艺演员又开始《蔡文姬》的复排,人艺老导演、原周近的扮演者苏民老先生说,《蔡文姬》和《茶馆》是人艺的精品剧目,但只有《蔡文姬》这曲戏,出现了四代人艺复排 。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汉宫秋月等并称为古代十大经典民曲 。在作品中,蔡文姬既参考了胡人声调,又抒发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整支曲子哀怨、惆怅,忧伤、凄凉,是她西域生活的真实写照 。
公元192年,一代枭雄董桌被殊,东汉王朝陷入军阀混战,匈奴乘机掠掳中原 。蔡文姬说:胡人“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满目凄惨 。这一年,23岁的文姬和成千上万的年青妇女,被掳掠到了南匈奴,饱受凌辱,貌美的蔡文姬被虎背熊腰的左贤王选作了王妃 。
胡人胡地12年,被迫与匈奴人结为夫妻的蔡文姬,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饱尝了吃生肉、喝酪浆的痛苦,并生下了一双儿女 。苦煎苦熬的日子里,文姬学会了异族语言,每当月夜,就卷芦叶而吹笳(一种今天仍流行于内蒙古的三孔气鸣乐器),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她说自己苟且偷安地活着,心里一直盼望有一天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土,能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蔡文姬34岁那年,恰逢曹操平定了中原,心怀天下的曹操,欲在文治声教上作一番事业,自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蔡邕,也知道蔡邕有续修汉史的志向,但蔡邕已经去世 。曹操惋惜之余,突然忆起蔡文姬,他对属下说:“也许,蔡邕的女儿能承担起这副担子呢 。”这时的曹操,既为了报恩,也为了国家文治,就派了一个叫周近的人,携带千两黄金,代表大汉朝去匈奴回赎蔡文姬 。
当蔡文姬告别匈奴一双儿女,踏上回归中原的道路后,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西域生活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离故乡越来越近,骨肉分离的疼痛便越来越深,眼泪止不住的流,柔肠寸断的蔡文姬,依着车辕放好古琴,放开喉咙,向苍穹大地倾吐自己无边的悲鸣: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离乱,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宣,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文姬从心中流淌出来的《胡笳十八拍》,是血泪凝成的音乐诗 。想想看,由一个女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古道烟尘中向苍天诉说,向大地悲鸣,实在太过残酷,残酷得让人心疼,这种浩然的怨气,是一种积压愤懑后的自然渲泻!
正是有了这惊天地、泣鬼神的《胡笳十八拍》,在中华民族的史诗中,这个苦难的女性赢得了显赫的声誉,无意中也成就了自己不朽的英名 。
从匈奴归来的第二年,有次曹操和她闲聊,曹操问她:“文姬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叹了口气,说道:“是的,父亲生前的确给我留下四千多册书,经过战乱,如今散失得一卷都没能留下来啊!”曹操闻言,流露出深切的失望之情,没想到文姬接着又说:“不过,好些都存在我脑子里了,估计还能背出四五百篇,也能写出一千册书的大致内容 。”雄才大略的曹操,一听还能背出这么多,大喜过望,当即说:“我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丞相,这些都用不着,只要您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不来 。”
后来,文姬果然把四百多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了曹操 。接下来,她继承父亲遗愿,用了10年心血,夜以继日,笔耕不辍,终于撰写了《续后汉书》 。这是一个饱受磨难,历尽风霜的苦命女人,对中华民族古代历史的奉献!
蔡文姬自小传为“神童” 。在解琴、辩音、弹奏中,天资过人,一点就透,不到11岁琴艺便成 。蔡邕将自己最珍爱的古琴赠给了文姬,这把琴是天下传奇的“焦尾琴”!
蔡文姬的书法来自父亲真传,12岁时便卓然一体,在洛阳城里有“少年神笔”之称 。相传,蔡邕的字为神授,造诣极深,代表作有:“熹平石经”和《曹娥碑》,这位旷世逸才,把自己的绝学传给了女儿文姬,后来蔡文姬又把自己的神笔书法技法,悉数传给了钟繇,钟繇是三国时长葛人,跟随蔡文姬学书多年,领悟到“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
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有《淳化阁贴》和书论《笔阵图》传世,她说:学习创作中要注意笔墨纸砚的选用,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夫人晚年,将书法技法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有兰亭序和快雪时晴贴传世,算起来,蔡文姬还是书圣王羲之的师祖 。
蔡文姬的文学更是令人赞叹不已,14岁时文学才华光耀一方,诗书礼乐无一不通 。在东汉都城的洛阳,百姓中间留传这样一句话:“世人但知有文姬,而后方知有蔡邕” 。小小年龄,就已名声显赫 。
我们应该感谢曹操,是曹操做了一件好事,让“文姬归汉”传为千年美谈 。让一个才高八斗的奇女子,一位天赋过人的人间仙女,用一支长笛,一张古琴,一把琵琶和着她心底的生花妙笔,写社会,说人生,唱悲欢,道离合,让千年故事流传至今……
【用戏剧演绎的历史,文姬归汉的故事】晚年的蔡文姬,带着太多的心灵伤痕,隐退于山水间 。今天那个风云际会的朝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 。洛阳才女蔡文姬的人生故事和她留下的(续后汉书)、《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她从匈奴带回来的乐器琵琶,她亲切聪慧的面容和身影,一直在人们心头,一直在中华大地传颂 。我想,这是蔡文姬的魅力,也是后人的幸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