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上海科技报科普回答主持人:主任采访人员吴苡婷

在科学界不存在万能的科学家,同样与社会上一样,术业有专攻,袁隆平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水稻,也有著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是小麦,这里介绍一下,“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李振声院士 。虽然他的名气没有袁隆平院士大,但是对于国家粮食产业的贡献并不比袁隆平院士小 。他们两人都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文章插图

很少有人知道,今天我们中国大地的高产小麦凝聚着李振声院士团队的心血 。建国初期,我国的农业科学家们发现,中国种植的传统小麦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选择和栽培,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抗病的基因已经慢慢消失,1956年,中国爆发了一次很严重的小麦条锈病,条锈病可以说是小麦的癌症,会大大影响小麦的产量,特别严重的可以颗粒无收 。李振声院士当时树立的理想就是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 。他的路径是远缘杂交将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此麦条锈病发病率大大降低 。所以我们一直很误解的转基因技术,其实已经被运用在了很多作物的生产中,优良的基因引入才能提高这些作物的生长能力 。

李振声院士研制的高抗病的小麦品种,已经累计推广了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使得过去小麦低产区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提高了广大北方农民的种植收入,也为解决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其他网友观点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

首先,谢邀 。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隔行如隔山,并不是针对水稻的研究可以轻松放到小麦上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科学上的事情都可以以一推十,那么就没什么问题是难倒科学家的了 。

所以,在面对粮食产量少的问题上,解决了水稻的问题就已经是解决了很大的人口问题、社会问题 。毕竟中国14亿人,吃米的多还是吃饭的多呢?

其次,我们还要聊一聊袁隆平院士自身的原因 。

一开始就选择了水稻的杂交方向,如果半路去换,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得从头再来 。说的功利一些,袁隆平院士这样选择,很可能在两个领域都没有建树 。

这里要提一位大家可能不认识的科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生先生 。他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

他其实就是小麦界的袁隆平 。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

而这个品种和方向,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给中国的粮食问题又再提高了一个水平 。

说到底我们还是对他不太熟知,也就是因为袁隆平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 。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希望您可以给我点个赞!花不了多少流量哒!相信我!嘿嘿嘿!

其他网友观点

题主可能把育种家们的工作想的太简单了 。大家都知道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根本问题,除了水稻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作物,比如小麦,谷子,高粱,玉米,都面临着必须保证稳产,增产的巨大压力 。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文章插图

袁老一生专注水稻育种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而且水稻也是一种全球性的作物,所以袁老的工作成果广为公众所知 。但其实对于每一种作物,都有很多人毕其一生在默默的付出 。

比如说小麦,也有很多重量级的育种家 。比如赵洪璋,金善宝,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一直在小麦育种领域耕耘 。而这些老先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们故去甚早,当时的媒体还没有现在这样的传播力度 。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文章插图

赵洪璋(1918—1994)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文章插图

金善宝(1895-1997)

说到健在的育种家,还要提一位仍然非常活跃的老先生,“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 。赵老对谷子育种的贡献不亚于袁老之于水稻,所以有所谓的“南隆平,北治海”之说 。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文章插图

赵治海

谷子就是小米,是我国特有的具有悠久驯化历史的作物 。传统的谷子亩产只有2,300公斤,赵老从80年代末开始专注谷子杂交育种,到今天已经将亩产提高到800公斤以上 。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文章插图

我前几天有幸还和赵老见面聊了很久,讨论利用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加速谷子育种进程的可行性 。我也深刻的感受到,赵老对基础的科学问题仍然有浓厚的兴趣 。

所以大家应该了解到,我们身边有大批踏踏实实做着事情的人,这才是我们国家能够飞速崛起的根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