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川渝携手唱好文旅发展“双城记”

江苏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川渝携手唱好文旅发展“双城记”

文章图片



本文约3364字
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川渝两地针对文化旅游业发展又有新动作 。
日前 ,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 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 以及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远景目标 。
【江苏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川渝携手唱好文旅发展“双城记”】“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意在构建何种蓝图?巴蜀地区缘何提出上述三个建设定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对川渝两地文旅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越玥摄
突出区域资源整合
及优势互补发展理念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重大工程项目内容之一 。 随着《规划》的发布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总路径愈加清晰 。
据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主城和四川成都为核心 , 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 , 建设规划的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 , 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 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 。
在空间布局方面 , 《规划》提出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 , 以“三带”为串联 , 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 , 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 , 推动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 , 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
具体来看 , “三带”包括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成(都)绵(阳)乐(山)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七区”涉及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多线”包括广元—巴中—达州—万州、成都—阆中—巴中、雅安—乐山—自贡—重庆、重庆—泸州—宜宾、涪陵—武隆—黔江等五条横向旅游通道 , 以及巫山—万州—黔江、重庆—广安—达州—城口、广元—南充—广安—重庆、绵阳—遂宁—内江、成都—自贡—宜宾等五条纵向旅游通道 。
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 , “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应当如何理解?这对于巴蜀地区而言意味着什么?巴蜀地区在下怎样一盘大棋?
“空间布局是基于巴蜀文化的历史演变、行政区划的综合格局和文旅发展特点划分的 。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国家文化公园咨询委员会专家李小波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双核”以成渝中心为核心驱动 , 巴蜀文化似一个椭圆 , 成都、重庆就是两个焦点 , 产生极化效应 。
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邓兰燕看来 , 《规划》突出了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发展理念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丘陵、山地、平原界限明显 , 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干支流发达 。 《规划》明确围绕江、城、山等层次分明的旅游资源布局特色旅游区 ,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能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 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 。 ”邓兰燕说 。
同时邓兰燕进一步指出 , 此次《规划》布局 , 有望进一步提高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旅游发展能级与发展效率 。 随着“五横五纵”旅游通道、生态旅游大环线的构建 , 以及“大联动”市场化运营水平的提升 ,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 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 。
三个建设定位兼具
战略高度和战术可行性
“关起巫山峡 , 巴蜀是一家 。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重庆和四川互为对方最大的游客客源地 。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相关数据来看 , 2019年 , 重庆接待四川游客7476万人次 , 同比增长20% , 增速远高于重庆国内游客10.1%的增长水平;四川接待重庆游客6703.5万人次 , 同比增长21% , 增速也远高于四川国内游客7%的增长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