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乐器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能歌善舞的他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柯尔克孜族的历史上他们也创造出非常多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各的特点,不管是材料还是其造型都非常的有特色 。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
考姆兹,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 。译名还有库木孜、考木兹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
考姆兹与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弹弦乐器,考姆兹即火不思的谐音 。相传西汉时期,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胡人珍视王昭君的琵琶,仿制的新乐器又不相像,始有“浑不似”之名 。宋代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 。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乐器的图像,与考姆兹较为相似 。表明早在唐宋时期,考姆兹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 。
【多姿多彩的柯尔克孜族乐器文化】民间习俗
柯尔克孜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主要聚居于新疆西南部,据清代文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代被称为“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 。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除了弹弦乐器考姆兹外,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拉弦乐器克亚克,气鸣乐器鹰骨笛,体鸣乐器铁簧、锣和钹等 。每逢节日,牧民群众和民间乐手就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生动活泼的考姆兹演奏比赛,比弹奏技巧的高超,比弹唱旋律的优美,比乐曲创作的新颖 。牧民得到娱乐,乐手得到提高 。
形制结构
考姆兹外形与蒙古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相似,但形制上与火不思已有了较大差异 。民间传统的考姆兹,用整块杏木挖制而成,使用羊筋弦 。特克斯等天山地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呈扁平的葫芦形;而阿图什、乌恰等帕米尔山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则为不等边扁六方形,上窄下宽,上边与琴颈相接,下边则为琴尾 。现代考姆兹,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 。
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制作,琴体全长88厘米 。共鸣箱扁而平,呈葫芦形,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面宽20厘米 。头、颈用一块木料制成,琴头无饰,弦槽后开,左侧置三个弦轴,琴颈细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 。音箱背、侧板用杏木或桑木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上部开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形小音孔 。琴弦由弦孔中穿出,通过面板中间的梨木琴马,系于下端的尾柱上 。
克雅可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拉弦乐器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
传统的克雅可,全长62厘米~75厘米,外形与短把羹匙相像,琴体用一整段松木或桑木挖制而成 。共鸣箱呈匙形,上部较宽,内腔外露,下部蒙以骆驼羔皮或羊皮 。琴头古朴,平顶无饰,左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 。琴颈较短,上窄下宽,正面为指板,不设品位 。皮面上置有琴马,张两束马尾弦 。
您可能还喜欢:
盘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花竹帽,毛南族的定情信物
朝鲜族农耕文化,你知多少?
毛南族肥套,承载美好愿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