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邢闽烛

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文章插图
绿色针织衫 Bottega Veneta黑色长裤 Z Zeng
【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文章插图
褐色西装上衣和橘色摇粒绒卫衣 均为Z Zeng
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文章插图
灰色格纹西服套装和灰色条纹衬衫均为Emporio Armani黑色皮鞋 Z Zeng
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文章插图
棕色西装上衣、灰色圆领针织衫和黑色西裤 均为Z Zeng
2018年飞天奖的颁奖典礼上 , 张桐结识了张永新 , 说自己很喜欢他的作品 , 如果有机会很想合作 。几个月过去 , 北广传媒的人找到张桐 , 问他有一部戏导演是张永新 , 要不要试试看 。张桐回说:“演谁?”对方答:“李大钊 。”
听到这个答案 , 张桐第一反应是有些畏惧 。但是考虑到制作团队的实力 , 以及作为一个演员的创作欲望 , 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
这是张桐表演生涯里“最难拿”、最“吃不准”的一个角色:他有历史原型 , 没有那幺大创作空间 , 不能荒腔走板;而李大钊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他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
张桐一开始找不到确定的创作方向 , 但他意识到李大钊是中国传统士文化的代表 。张桐为了演好这个角色 , 做了大量准备 , 他发现李大钊身为北大教授 , 是绝对的精英 , 但他仗义疏财 , 一点也没有架子 。无论是从思德层面 , 还是立下了救国的大志向 , 张桐觉得他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大智大德”的 , 但在影视作品中又很少出现 。
张桐是天津人 , 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 , 按部就班地上学、高考 , 读了天津最好的大学 。一次在大学偶然听了场关于人生的讲座 , 身体里某种早已存在的叛逆精神便被调动出来了 , 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做改变 , 我可能这辈子也出不了天津 。从南开大学毕业 , 在天津找个工作 , 朝九晚五 , 结婚生子 , 过完余生 。”
张桐也没觉得按部就班有什幺不好 , 但19岁的他还是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别的活法 。但现在的张桐意识到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青春的躁动 , 这是“因为无知造成的躁动” 。张桐又宽慰自己 , “人不轻狂枉少年” , 这种躁动给了张桐勇气 , 产生了需求空间 。于是张桐从南开大学休学 , 选择远赴法国学习表演 。
在法国学到的一些东西 , 张桐现在觉得是西方的 , 研究的还是西方人 , “在表演这件事上需要一事一议” 。因为和西方人相比 , 东方人是含蓄的 , 在东方人行为的背后 , 蕴含着东方美学和专属于东方人的哲学 , 这点西方人是不一定明白的 。
张桐:我一开始不敢演李大钊

文章插图
绿色大衣、灰色圆领针织衫、黑色长裤和皮鞋 均为Z Zeng
随着演绎实践的丰富 , 张桐越来越觉得自己不知道“表演为何物”了 。现在的阶段 , 张桐自己对于表演这件事 , 好像明白了一点点 , 又好像不大明白 。张桐觉得这是好事 , 对于他来说 , “某种层面正在打开” 。
张桐从法国回来后 , 在北京趴活、跑组 , 有机会就去组里当群众演员 。他没觉得有多苦 , 甚至很感谢那段日子 。回头看 , 张桐觉得那些日子给了他幻想 , 而不是理想 , 他不确定当时认定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实现 。那段日子 , 张桐为所欲为地幻想 , 甚至感觉不到生活的艰难 。
在《觉醒年代》之前 , 张桐一直在闷头创作 , 成绩斐然 , 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 。但是他也没觉得自己被现实碾压了 , 遭到碾压的只有他的欲望和执念 。张桐感谢那些冰冷的现实 , 现实没有满足他对这个职业的想象 , 反倒让他看清了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 。而刚进圈子那会儿 , 张桐没意识到演员这个职业的意义是什幺 , 他单纯觉得这份职业可以赚钱 , 可以带来名气 , 可以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
张桐等到了《觉醒年代》 , 但他似乎一直在拒绝所有的褒扬 , 说自己就是个载体 , 是绑在螃蟹腿上的草绳:“我演的是大钊先生 , 所有的瞩目也应该归还于他 , 张桐永远是张桐 。”倒不是说张桐刻意在故作姿态 , 他反而显得很清醒:大家关注的是螃蟹 , 而自己只是以大钊先生的名义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
张桐要把观众对自己的喜欢 , 和对李大钊的敬仰区分开 , 他不过是顶着李大钊先生的名号获得了观众的喜欢 。在《觉醒年代》拍摄彻底结束后 , 他想把所有的荣光在心里都还给李大钊 , 他不敢将其据为私有 , “我还是我 。但借由这个角色 , 观众认识了一个叫张桐的演员 , 我已经非常感恩了 。”张桐说 。
张桐不太指望自己的作品能博得所有人的喜爱 。作为演员 , 他更看重作品本身 , 一切都得从“心”出发 。如果没有“心” , 一切内容都无从谈及 。张桐用了更哲学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 他觉得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颗心 , “心为载体 , 心为内涵 , 心为内容” 。
张桐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律 , 做选择的标准是自己的内心 。“自己的良心不能丢 , 我怕自己做噩梦 。”
我很清楚自己只不过是个演员 , 我得到大家的喜欢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 , 所有的荣光应该归于李大钊先生 , 而不是我 。我不过是一个载体 , 恰好因为扮演了这个角色 , 而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当然我很感恩 , 因为这部剧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我这个演员 , 我也很珍视 , 但是我必须保持清醒 。
在过去的几年里 , 常常决定一部戏角色归属的不是演员本身 , 而是他们背后携带的流量 , 片方看的就是粉丝数、超话活跃度 。我所知道的一些前辈们 , 一辈子在剧团里 , 艺德和能力无可挑剔 , 但他们完全不懂流量和新媒体 , 慢慢就不出来拍戏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