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为何有七家老戏园子?

西城区前门外商业街——大栅栏,中外皆知、闻名遐迩 。作为京剧早期的摇篮,前门外有着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观众 。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国,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戏园子 。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说说老戏园子 。
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为何有七家老戏园子?
文章图片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张永和 张田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
前门外大街西侧,有着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西城区大栅栏商业街,聚集着七家老戏园子 。扎堆的戏园形成了规模效应,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观众,西皮二黄首先在这里唱响,这里是京剧早期的摇篮 。
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为何有七家老戏园子?
文章图片

老戏园(《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西皮二黄兴起前门外
西城区前门外商业街——大栅栏,宽不足七米、长不足三百米,可是却中外皆知、名闻遐迩 。
大栅栏,北京人念“大什烂儿” 。这个街名怎么来的?这条街真的曾经有个大栅栏吗?还真有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代大将徐达赶走了元顺帝,占领了大都城,将大都改名为北平 。明永乐元年(1403),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皇位,他又改北平为北京 。战乱之后的北京居民减少,商铺关门 。朱棣为让北京尽快繁荣起来,就在正阳门外盖起了一些铺面房,让商户来这儿做买卖 。
沈榜著《宛署杂记》云:
(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 。商贾未集,市廛尚疏 。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招商居货,总谓之廊房云 。
廊房,就是国家出资,在城门外盖起的连排铺面房 。正阳门外,一共盖了四条,现称为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 。其中以廊房四条街面相对比较宽阔条件最好,因此招来的铺户也最多 。
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了提高北京城的防御能力,在北京的内城之外,又加了一圈城墙 。于是把城南的大片区域圈了进来,北京人称之为外城 。正阳门以里,称之为内城 。清军入关以后,内城里驻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汉人则全都迁到了外城 。前面说到清初规定内城不许开戏园子,内城就指的是正阳门以里 。
那这个“大栅栏”又是怎么回事呢?在胡同口设置栅栏,是为了维护治安 。明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下令在京城内以及关厢地区的大街小巷设立栅栏,早启晚闭 。这个办法也被后来的清代沿袭下来了 。清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下令将城外各巷口照城内街巷一样设立栅栏,并规定:定更(晚7点)后,老百姓均不得随意出入 。要是定更以后仍然出来溜达就是“犯夜”,被巡夜的官兵拿获,是要判罪的 。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再次下令,在外城街巷口竖立栅栏,并且还派遣专人负责巡查 。乾隆以后,北京城内的栅栏多了起来,据《八旗通志》记载:当时仅北京内城就设有栅栏一千多处 。
为什么到处都有栅栏,唯独前门外的“大栅栏”叫响了呢?前门外的大栅栏,原来叫廊房四条,这条胡同里聚集着一些大买卖家 。商贾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集资在胡同口处安置了一座高大漂亮的铁栅栏 。日久年深,人们就用“大栅栏”这个称呼代替了廊房四条的本名 。在《乾隆京城全图》中,廊房四条的位置已被标为大栅栏了 。这说明大栅栏这个称呼至少在乾隆初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但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的名称却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大栅栏名称的由来 。
大栅栏里有哪些大买卖家呢?有自打康熙年间就进驻的同仁堂老药铺,以后陆续开业的有步瀛斋鞋店、马聚源帽店、内联升鞋店 。到了光绪年间,大栅栏里又有所谓八大祥之称的绸布店,即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益和祥等,以及张一元茶叶庄,等等 。当时的民谚这样流传着:“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说的是当时一个阔绰人家的穿戴,所谓的四大恒是指当时老北京的四大票号——位于东四牌楼附近的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家钱庄 。
说这么多商家老字号干吗呢?因为大栅栏这条商业街繁华红火,这才引来娱乐业为其锦上添花 。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国,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戏园子 。您听我跟您数一数——

从大栅栏的东头往西头,路北头一家是庆乐园 。路南毗邻的粮食店胡同北头,有一家中和园老戏园子 。庆乐园对过路南是三庆园 。再往西是门框胡同南端的同乐轩 。再往西是一个叫庆和园的老戏园子 。它的西边就是很老的广德楼了 。广德楼对面是一个较晚开业的叫大亨轩的,既演曲艺又演戏曲的茶园 。加起来总共是七家老戏园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