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考上中专或技校的人厉害吗?
与当前比 , 上世纪80年代大专以上招生数在18--36万 , 同龄人口2400万左右那个时间中专以上年招生不到50万 , 现在研究生招生己超过100万 。按人口 , 当前大学招生超过700万 , 同龄人口不足2000万 。用现在比例 , 上世纪80年代中专生同现在211以上大学则研究生毕业 。技校生类同一本大学 , 多一半类同研究生 。你说牛不牛 。
其他网友观点
那个时候人才少 , 希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 所以除了办一些少年大学生班 , 在全国也很多中专、技校或者职校(我小时候长大的那个市还有农业职校) , 按照录取层次和考取难度 , 可以将考上中专或技校学生大概可能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至1981年从高中录取的中专生 。
二是从1981年到90年代初从初中录取的中专生 。
三是从90年代中后期从初中录取的中专生 。
人们口中所说的“厉害” , 应该是指学习成绩好 , 说这些人考试在班上多少多少名 , 然后会传回家里 , 亲戚朋友都会知道的 。要论“厉害” , 可以这样说:第二类特别厉害 , 第一类非常厉害 , 第三类基本不厉害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考上中专或技校的人厉害吗?】一、1977年至1981年:优秀高中生上中专 , 改变命运 。
这个期间 , 中专是高考录取的最低序列 , 但是 , 这个最低序列不容小觑 。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 , 这几年的高考平均录取率为6%左右 , 而2020年全国高考211高校平均录取率也恰好为6%左右 , 可以这样说 , 这一期间考个中专的难度等同于现在考所211重点高校 。当时有一种说法:最优秀的都考了中专 , 次优秀的中专落榜 , 读了重点高中 , 然后三年后考取了大学 。我曾经问过多个在那个年代求学的人 , 确实有这样的说法 , 这说法也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
那个年代的中专生是包分配的 , 并且由于那个特殊时期后 , 各行各业人才匮乏 , 他们大多分配到比较理想的单位 , 很多农村家庭由此改变了后代的命运 , 由所谓的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 , 在自己亲戚面前扬眉吐气 , 娶妻嫁女一般都是选这类人 , 尤其是在农村 , 大受欢迎 。
当年我的一个堂兄考上市级中专师范学校(还不是学院) , 他妈妈多骄傲啊 , 毕业后做一个乡镇中心小学的老师 , 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 , 十里八乡传遍了 。后来还从政 , 做到乡党委书记(此是后话) 。
我2000年以后大学毕业回自己中学母校工作 , 跟自己搭班的老师很多都是中专毕业的 , 当然 , 他们中很多通过函授或者成人高考形式去取得大学文凭 , 但是不可否认 , 他们的很多专业知识比较窄 , 但是都比较好学 , 所以会经常拿着问题很虚心的请教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 。我们刚刚毕业的也经常请教他们 , 所以后来校长很高兴 , 说老中青老师之间相互学习是一个大好事 , 有利于教学进步也有利于学校发展 。
文章插图
(人数单位为万)
二、1981年到1991年:初中拔尖生上中专 , 五味杂陈 。
到了80年代 , 中专开始从初中招收学生 。这对于农村家境贫困的家庭来说 , 毫无疑问是天大的喜讯 。因为初中毕业直接可以上中专端上国家的铁饭碗 , 省了几年上高中要花的钱 。而且读中专几乎不怎么花钱 。所以 , 这一期间 , 农村优秀初中生的首选就是报考中专或中等师范(毕业出来做老师 , 或者中学或者小学) , 竞争自然是空前激烈 , 中考没有全县前几十名的水平基本没戏 。当然 , 这些初中生如果要是进重点高中 , 一般都可能考个985至少是211高校吧 , 前途肯定更加光明 。特别是有很多师范生 , 后来不甘心做老师 , 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跳出了老师队伍 , 如我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 , 后来到县政府部门去做干部了(现在叫公务员) 。
只是时代变化很快 , 曾经特别受到追捧的中专生们 , 很快就开始落伍了 。有少数人意识到了 , 后来自己考了大学 , 甚至考研读博 , 提升了自己 , 赶上了时代的节奏 , 这其中只是极小一部分人 , 而大多数人则在时代的洪流中从曾经的无限风光逐渐被边缘化 。所以也遇到过这些一些人 , 感觉自己怀才不遇 , 怏怏不乐 。
三、1995年至今:初中生想上都能上 , 将就拿文凭 。
到了90年代 , 很多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好转 , 家长也看出了中专毕竟层次低一些 , 初中生选择报考中专的优秀生越来越少 。到了1995年 , 随着国家取消了包分配政策 , 中专招生一落千丈 , 逐渐沦为一些中考成绩考不上高中的学生的选择 , “差生集中营”成了一些中专学校的标签 。这些人后来很多人去了广东省打工 , 成为内地省份最早一批去外边闯荡的人 , 这些人眼界宽了 , 就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 有人成功 , 有人失败 。有的人抓住机遇在外开创自己的事业 , 比如开办工厂公司之类 , 乘着改革春风赚到了钱 , 所以这部分人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 , 他们的后代一般读大学了 。另外一部分在家呆得差不多被束缚在家了 , 只能去打一些零工 。
很多中专难以为继 , 开始资源重组 , 相继被合、转、撤 , 甚至不复存在 。这个时期的中专 , 尽管不被看好 , 但客观上解决了一大批初中毕业孩子无书可读的问题 。
如今 , 各地仅存的中专大多为国家政策支持的职业中专 。95年之前的中专生 , 如今大多是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如果你留神看很多行业领导的履历 , 会发现他们中不少人的第一学历就是中专 。但这一批人大多年过半百 , 不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或者已经离休 。
文章插图
活到老学到老
他们吃亏了吧?是 , 也不是 。说是 , 是因为他们本来可以走得更好 , 但是当时的时代 , 让他们选择了中专;说不是 , 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继续学习和进步 , 最终遭遇了时代迅速变迁的洪流 。
回顾这段历史 , 回顾那群人的经历 , 我们能得到的启示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 活到老 , 学到老 , 终身学习 , 不断进步 , 才能拥有一个更丰富和精彩的人生!
其他网友观点当然很牛啦 , 那时候都是几乎最聪明的人考学 。那时候还有一批人能够考上大学 , 现在多数都能在重要岗位上工作吧 。这些人现在如果在80后90后领导的下面 , 心里很难平衡 。
推荐阅读
- 威海和秦皇岛这两个城市房价、发展前景、生活环境、孩子教育等方面,综合比较哪个更好?
- 市重点高中生真的考不了985、211吗?
- 如果可以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学府,真的不用在乎学什么专业吗?
- 国内哪些新一线城市最有潜力?
- 现在成都真的比南京、杭州强吗?
- 医生、护士的待遇如何?很高吗?
- “天价鲍鱼”如果是炒作造谣,造谣、传谣者是不是该负法律责任?
- 现在中、小学老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
- 枣庄市在山东排第几?
- 上元教育管培生怎么样靠谱吗 上元教育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