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张郃成为名将,而高览为何默默无闻?
官渡之战中,张郃、高览一同归顺曹操,当时二人职位、名望相近 。
此后,张郃成长为令刘备、诸葛亮高度重视的名将,高览事迹却再未见诸史料 。
其实,回顾这段历史,这一点也不奇怪 。
降将“销声匿迹”是大概率事件,真正声名鹊起的凤毛麟角 。由于高览的离奇“失踪”,《三国演义》中,老罗刚好利用这点,把高览拿出来被赵云“刷功勋” 。
文章插图
老罗的这次“文学创作”从侧面说明:高览这种稍有名望的将领,不管被谁杀掉,都是对方的一桩大功 。
这桩“功劳”无人认领,说明:高览并非早早战死 。
而我们看曹军众将,年纪轻轻“病死”者并不多,高览早早病死也不大可能 。
其实,降将归顺曹公后“销声匿迹”的是绝大多数,真正像张辽、张郃这样杀出来的人并不多 。
以吕布为例 。
文章插图
与张辽一起归顺的吕布降将有: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他们也都是吕布的大将(吕布也不是做慈善的,这些人也一定有两把刷子),但归顺曹操后也是销声匿迹(演义中成了颜良等人的“功勋”) 。
其他如屡次击败曹操的张绣军,除了谋士贾诩,更无一将涌现 。
而荆州降军,职位高的蔡瑁等人也销声匿迹(演义中成了周瑜的“功勋”),反倒是文聘踊跃而出 。
【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张郃成为名将,而高览为何默默无闻?】单从史料来看,没有证据表明高览比侯成、宋宪、蔡瑁等强···
所以,高览降曹后“销声匿迹”,不算什么怪事 。
张郃也差点“遇瓶颈”其实,张郃在归顺曹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不容易 。
文章插图
从200年到215年,长达15年的历史,《三国志.张郃传》不过用寥寥数句即概括 。
这15年间,张郃只是从偏将军升为平狄将军,而其他原本职位差不多的名将都已“假节”,将他甩开了身段!
可以说,在五子良将中,即使是“或标记有漏记”(陈寿语)的乐进,被记载的战功都比张郃多得多 。
而张辽、于禁、徐晃等人都有着非常出色的发挥 。
尤其是与比他早一年降曹的张辽相比,张郃几乎是生生被“比下去”了 。
文章插图
比如:征柳城,张郃、张辽“俱为军锋”,但张郃只是寥寥数语“以功迁平狄将军”,张辽却在“白狼山”之战中大放异彩 。
直到曹操征张鲁,以张郃率步卒5000开路及后来的汉中之战,张郃才逐渐分量重起来 。
尴尬的定位使张郃一度挣扎张郃之所以在10年中“默默无闻”,并非在于曹公不给机会 。
曹操起于兖州,骑兵力量长期不强,因此,张辽的并州骑兵与张郃的河北骑兵都是曹军极大的补充 。
可是,张郃的“基本力量”战斗力不强 。
张郃、高览所部是袁绍精锐 。
但是,从袁、曹争战的过程看,袁军的战斗力有问题!
文章插图
颜良、文丑、韩猛、淳于琼,无不是在曹军的攻击下迅速失利!
后来,有感于河北军军纪不好,曹操将新收编的河北降军安排给了治军严整的朱灵 。可是,后来这些新兵还是出了事···
所以,尽管张郃机会不少,作战经验丰富,但却功绩不显 。
转型成功是张郃崛起的关键有的朋友说张郃最后崛起是因为命长 。
其实,“长寿”不是张郃崛起的原因 。
张郃确实是“五子良将”中最后一个假节者 。
但是,曹丕即王位后,即以张郃为左将军,位列徐晃、朱灵之前,可见,张郃在当时的功绩就已足为“五子良将” 。
文章插图
正是张郃转型为“山地战专家”,才使张郃脱颖而出 。
后来,“善处营势,料战势地形吾不如计”反成了这位“平原战”出身将领的标签 。
不要问高览为何“默默无闻”,因为默默无闻是“大概率事件” 。
投奔曹操时,张郃名声已经不小,本部兵力已经不少,过去积累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 。
可是,这些并没有让他在曹军中脱颖而出 。
相反,张郃是在学习新的技能、特长后,成功转型,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将 。
而这些,很少很少有人能做到!
所以,有名望、经验的降将不少,但真正能脱颖而出者不多 。
高览、侯成等人“销声匿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 。历史上高览默默无闻大概率是因为本身的才能和际遇不如张郃;而演义中高览则是因为死得早而默默无闻 。
在三国演义中,高览初期是与张郃并列的河北名将,在评话小说中更是被提升为“河北四庭柱”之一 。那么,这位高览却远不如其并列的张郃,甚至显得默默无闻呢?这就要分历史和演义两个体系来说 。
先说历史 。在《三国志》中,高览确实是近乎于默默无闻 。不但在投降曹操后默默无闻,而且在投降曹操之前也是默默无闻 。
再简单点说,三国志中高览这个人一共只出现了四处,分别是曹操本纪、袁绍传、荀攸传和张郃传 。而这四处记载的都是同一个事情:官渡之战中,袁绍派张郃和高览一起去进攻曹操大营,不能得手,张郃和高览投降了曹操 。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文章插图
高览当时是什么职务,之前有什么表现经历,投降之后有什么经历,封了什么官爵,完全没有体现 。
甚至,在这四处中的三处,只写了高览和张郃一起攻打曹营,后来投降却只说了张郃,都没提高览!
只有袁绍传提到了高览也投降的事:
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若没有这一段,我们简直要怀疑高览到底有没有投降曹操了 。
相对的,我们看看张郃的记载: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 。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 。馥败,以兵归袁绍 。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瓚 。瓚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对于张郃投降曹操之前的经历、升迁情况,也算记录比较清楚了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高览最终在曹操手下没混出名堂,他的早期经历也就没人记载了 。一个意思 。
到底为什么高览没混出来?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可能是情商不够得罪了曹操或夏侯惇,也可能之后不久就战死或者病死 。总之就是,乱世里面,要出人头地,那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生命,于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
高览能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被人记录下来,还能被后来的小说、评书加以扩充,从而青史留名,妇孺皆知,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
文章插图
说完了历史上的高览,再来说演义中的高览 。演义中高览纯粹是死得太早了 。
三国演义中,高览出场一直与张郃并列,而且多次被称为名将:
(22回)融曰:“袁绍士广民强 。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 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这里,孔融说张郃高览都是世之名将,而且高览排名还在张郃前头 。
(30回)操怒,使张辽出战 。张邰跃马来迎 。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 胜负 。曹操见了,暗暗称奇 。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 。高览挺枪接住 。四员将捉对儿厮 杀 。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 。高览出马,与曹营第一猛将许褚交锋,不分胜败(回合数不明) 。这里高览展示了非同小可的武艺 。
此后,在徐晃截粮,曹操火烧乌巢的过程中,张郃与高览焦不离孟,一直都是并肩作战,直到最后一起投降曹操:
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 何?”使者曰:“不知何故 。”览遂拔剑斩来使 。郃大惊 。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 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 。”郃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这里,是高览当先斩了使者,敲定投降曹操,决断力还是很强的 。
接下来二人投降后,曹操的表现:
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 。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 归汉也 。”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 。二人大喜 。对比三国志中的记载,只说了张郃,没说高览: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
文章插图
第30回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后,演义中曹操还是对他们很重用的 。接下来对官渡袁绍发动总攻,张郃和高览担任曹操的先锋 。
到31回,上半回是袁绍和曹操的仓亭之战,下半回是袁绍和刘备的汝南之战 。两次大战中,高览都有诸多戏份 。
先说仓亭之战,曹操安排十面埋伏之计,是这么排兵布阵的:
左右各分五队 。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 。中军许褚为先锋 。
这里,张郃名列曹营11大名将之中,并列的十人有五子良将、宗室四猛之三(欠曹洪),还有虎痴许褚和智将李典,地位很高了 。
而仓亭之战中,高览更是上演了一处惨烈的谢幕:
到数里,一棒鼓响,前面拥出一彪人马 。当先大将,乃是张郃,大叫:“刘备快下 马受降!”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高览也 。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 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 。”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 。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 。视之,乃赵云也 。在这里,高览依然是和张郃联手,把刘备逼得进退无路,竟然想自刎(当然,以他的德行应该是在演戏) 。时候高览战不三合就一刀砍了拼命的刘辟 。要知道到此为止张郃也还没有斩将的表现 。
再然后,高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从而留下了“赵云杀高览到底是不是偷袭”“赵云为什么比许褚强那么多”“张郃为什么和高览表现差那么多”等千古话题 。
整天来说,《三国演义》中的高览总共名字只出现在3回,人物只出场了两回 。但在这两回的3次大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汝南之战)中,高览的戏份非常密集,不但始终与张郃并列,而且有些地方的表现比张郃更具有特色 。
唯一的问题就是到31回他就被赵云刺死了,既然刺死,以后当然不能再出场 。
至于罗贯中为何安排高览这么快战死,大约有两个原因 。一是塑造赵云的英勇形象,而是高览作为官渡之战中的重要角色,后续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与其费劲脑汁去给他编排戏份,不如让他赶紧在这里退场,也算节省笔墨 。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
高览和张郃智勇双全,都是我比较敬佩的武将 。当高、张二将弃袁绍转投曹操时,曹操听到消息后,还说出了褒奖二人的话: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对于人才曹操极尽拉拢,但曹操也是个有分寸的人,他也是严格按照军中程序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 。作为降将,寸功未立,曹操能给出这样的待遇,实属对二人高看一眼 。可后来,大家怎么觉得张郃出镜率极高,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张郃受到了重用呢?反观高览一直默默无闻,出镜率极低,是不是被曹操“雪藏”了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出我的看法:
张郃职位升迁、受曹重用不足为奇 。我们先谈一下张郃职位升迁的过程,投降初始,张郃被封为偏将军,偏将军到底是什么官呢?大家来看一下:
“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 。”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偏将军并不是军中高官 。后来,荡寇将军张辽因合肥之战立功被升为征东将军 。运气加实力,张郃成功补位荡寇将军,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位?
“东汉末始有此名,属“杂号将军” 。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显而易见,荡寇将军比偏将军从名号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再后来,曹丕即魏王后,张郃被加封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位 。曹丕称帝后,又封他为鄚侯 。曹叡执政期间,张郃被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我们再来看以下这个职位如何?
“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 。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 。”由此看来,张郃的职位又一次得到了升迁 。张郃能够从偏将军做到车骑将军这样的高位,与曹魏政权对他的重视有关,更与他自身的能力密不可分 。张郃为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参加的重大战役有白狼山之战、天柱山之战、巴西之战、汉中之战、江陵破吴、街亭之战等 。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他实战经验丰富,通晓经学,品德高尚,这样的下属岂有不重用之理?
文章插图
高览默默无闻?绝非曹操弃用,而是另有他因 。
高览和张郃一同投降曹操,他们均被加封为偏将军 。曹操对他也很重视 。后随曹操出征汝南,率军伏击刘备时,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
对于高览一枪被赵云刺于马下,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高览立功心切,把心思全放到刘备身上了 。
二、赵云马快枪急,他的突然出现,让高览的大脑处于真空状态,一下子懵了 。
高览之死,纯属意外 。高览英年早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借此造就他不被曹操重用的假象 。
文章插图
总结:
高览、张郃一同投曹,均受到重用 。可命运无常,战争残酷,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唏嘘不已 。
文:小司马讲史图:来自网路与站内,侵删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水浒传》中施耐庵对笔下的农民和地主的态度怎么样?
- 为何晁盖对待杨雄石秀和段景住态度不同?
- 诸葛亮和后主刘禅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吗?你怎么看?
- 卢俊义和杜壆,到底谁的武力更胜一酬?
- 可见一斑和可见一般有啥区别 可见一斑是什么意思
-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 《水浒传》小说,鲁达、杨志和武松组合是不是无敌的存在?你怎么看?
- 刘诗诗感情史 刘诗诗和吴奇隆
- 彩超cm和mm的区别 1厘米等于几毫米
- 《水浒传》小说,杨志和孙立的武功真的能超越五虎吗?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