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历史由来?
后门与前门互相呼应 。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名正言顺,自然行大道正道就要走前门大门 。与此相对,做一个不见光的事情,自然就要走后门,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 。
靠亲戚,靠关系,托人情,依赖裙带关系的人,一些人利用制度缝隙,暗箱操作,大开方便之门,滋生出不平等 。
文章插图
说两个小故事吧 。第一个,最早的指代现在后门意思的记载,是《后汉书·樊宏阴识传赞》中的表述,
权族好倾,后门多毁 。
这里的后门具体说的是,东汉末年受宠幸的后宫,气焰很高,一些人通过贿赂后宫,取得了利益 。后门虽小,但是能量却很大 。
第二个典故是说包公故事的 。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意图澄清成规,但是却很奇怪,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 。后来,包拯偶然发现了原因,恍然大悟:
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
包拯自然很愤怒,狠狠处罚了守门的官吏,并决定打开开封府后门,纾解民怨,让平民老百姓可以随意出入官府告状 。
文章插图
因此,民间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 。可见,“走后门”这个时候还是褒义词 。
只是,随着时间变化,情境变化,走后门的意义也发生了转折,成为一个贬义词 。当走后门才能办事之时,社会必然不是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 。
【“走后门”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历史由来?】有人说可叹人心不古,其实人心向来不古,社会是越来越公平的,现代的公平虽然不尽善尽美,但是绝对比古代好太多 。
其他网友观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俗语都有典故做支撑,但并非每个俗语都有明确的出处,你比说关于“走后门”的故事版本就众多,今天逻辑文史姨要编的这个故事,主人公可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大太师蔡京 。
文章插图
一说蔡京我们都知道他头上可顶着北宋六贼之首的名号,但蔡京的发迹史却是颇为有趣 。蔡京从舒州推官做起,后升为中书舍人,但被弹劾后蔡京觉得自己这辈子基本没什么出路了,于是跑到杭州准备做些文玩字画的生意,巧的是他在杭州遇到了正在为赵佶搜寻宝贝的童贯,蔡京就竭尽全力为童贯搜索宝贝,也算是出了不少力 。等到童贯回宫将这些宝贝给赵佶看时果然龙颜大悦,童贯又趁机引荐蔡京,加上蔡京的字写也很不错,就被赵佶大加赏识,留任宫中,继而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之位 。
文章插图
蔡京刚上任就开始对前朝的旧馆大肆贬斥,不仅给他们编织各种罪名,甚至连他们的后人也严令禁止再次为官,就这样,蔡京的做法传遍了九州,百姓也忍不住对这位“雷厉风行”的宰相评头论足 。有一次蔡京去朱勔府上做客,朱勔和蔡京虽说是一丘之貉,但他府上的乐师们可对蔡京并不感冒 。乐师中又一张姓小伙子家乡曾经也被蔡京“洗劫”过,于是就精心设计了一台戏来讽刺蔡京,戏的内容是一个县太爷正在大堂里断案,突然有个和尚说要离开京城,但他所持的戒牒是哲宗时期的并不符合出境的标准,县太爷想来想去就让他还俗了 。接着又来了个道士,说他的度牒丢了要补一个,并且这个度牒也是哲宗年间发的,县太爷照旧让他脱下道袍去还俗 。
突然,一个衙役唱到:“今天国库拨下来三千贯俸禄,但这些银子都是哲宗年间造的,该怎么处理呢?”县太爷思考良久,悄悄的说:“走后门,走后门,快从后门搬进来吧…”
这就是逻辑文史姨所知道的关于走后门由来的故事,所以当时这出戏里的县太爷可谓是庸官的代表了,但我估计蔡京也领会不到其中的内涵的,蔡京回后一切照旧,该挥霍挥霍,该享受享受,连自己的儿子们他也安了很好的工作 。等到金人打进来的时候,蔡京已经是个老头子了,赵桓上位后蔡京父子遭到弹劾,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蔡京也在流放途中死去,终年80岁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何出此言呢?
- 袁绍实力远胜于曹操,为何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 水浒传“及时雨”宋江的称号谁封的,为何叫及时雨?
- “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指的谁?
- 《水浒传》中的周通,哪里像项羽了,为什么自号小霸王?
- 《水浒传》中的“铁笛仙"马麟实力怎么样?
- 四个老虎头像是什么成语 四个虎头是什么成语
- 《水浒传》中,“锦毛虎”燕顺的能力及武艺比之于王英、郑天寿的如何?
- “赛仁贵”郭盛的武功究竟怎么样?
- 奥特曼之迪迦临诸天笔趣阁 迪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