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节律与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节律一致,人体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年、季、月、日、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就一年四季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处暑期间,往往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

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降雨过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

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 。可以利用午睡弥补睡眠不足,缓解秋乏 。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 。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 。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 。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

确保室内通风,尽量少开空调 。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尤其注意对肚脐保暖,防止寒凉侵袭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 。百合粥、银耳粥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 。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农村有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还有秋不凉,籽不黄 。可想而知过了立秋,高温天气还存在着 。

今年的立秋是八月八日,早晨三点十二分左右,属于早立秋,农村老人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今年是早立秋,天气可能没有那么热了!

什么叫立秋呢?古人说:立,是开始 。秋,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秋同揪,物于此而揪敛也 。

说了这么多,那就是立秋过后,热浪还要蹦三蹦,早晚温差大,小孩还要注意身上生痱子,

提起生痱子,不由想到我们小时候,由生痱子,后来又生暑头,也就是热毒,头上脸上起浓疱,那个时候卫生条件差,生活也困难,小孩多,父母也管不过来,到了夏秋季节,有的孩子头上脸上长浓疱,浓水都挂在脸上,这个时候父母才带孩子们看医生,往年的生活真够伤心,现在好了,很少看到孩子们由热毒引的浓疱 。

梧桐叶落了,秋天就到了,虽然热一点,但是庄稼、秋收作物是挂浆结果收获季节,一年的劳动辛苦,终于到了汇报的时候,热几天也无碍,收获劳动果实是最大的幸福事了,你们看呢?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立秋”节气常年在8月8日,过了立秋,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还会有一段时间继续感受高温的煎熬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正常的过程是秋后还有一伏(10天),过了立秋,江淮大地上空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大地被烈日烤的滚烫 。这时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空中虽有几片浮云,却晴空万里,烈日高照,人们称之为“秋老虎”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近60年来,在安徽有气象记录的秋后极端最高气温有:

1959年8月21日,蚌埠出现了41.3*c高温 。

1959年8月23日,合肥出现了41*c高温 。

1953年8月11日,屯溪也是41*c高温 。

1953年8月11日,霍山出现了43.3*c高温,为近年来秋老虎高温之最 。

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文章插图
秋老虎也不是年年如此,它是多种自然气象的巧合,若青藏高原高压势力强劲,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均力敌,若没有形成登陆台风,就会形成长江中下游高温无雨,那么秋老虎就成了真正的“热老虎” 。

据预测,近期海洋很少有台风生成,看来今年秋老虎还是要发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