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文章图片


《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文章图片


《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文章图片


《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文章图片


《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一车炭 , 千余斤 , 宫使驱将惜不得 。 半匹红绡一丈绫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这首节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的《卖炭翁》虽字数不多 , 但却字字玑珠 , 针针见血 , 直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 , 极具思想性与现实讽刺性 。
读完《卖炭翁》 , 想到头发花白的老翁竟被贪官腐吏毫无底线的压榨剥削 , 这样的情景不禁令人倍感愤慨 。 于是每每读完此诗 , 对于卖炭老翁被强买强卖后的生活境遇 , 大家都感到十分的好奇 。
光天化日之下 , 朝廷官吏竟然明目张胆地开展“抢劫式”采买 , 这样的张狂举动难道不会引得当朝皇帝的注意?难道不会引得百姓反抗吗?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 其实像卖炭老翁这样的悲惨经历主要还得归罪于这样一个采集制度的设置——“宫市” 。
【《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宫市害人“卖炭翁”何以度日?
唐玄宗末年 ,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统治开始从繁荣的顶峰逐步转向衰败 , 不仅百姓民不聊生 , 国家财库也因起义而大度亏损 。
于是 , 为了节省开支 , 缓解安史之乱后国库亏空的现状 , 唐德宗李氏便下令设置了专门用于采购宫廷用品的“宫市”制度 。
何为“宫市”?说白了便是借皇家之名义 , 自上而下地向平民百姓征集皇宫内所需物品的采购制度 。

起初 , “宫市”的设置其实效果不错 ,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皇室的采购开支 , 百姓也能从中得到相应的补偿与报酬 , 唯一的特权只是皇家在交易中享有优先采购权这一点 , 所以无论是对君还是对民 , 二者之间还算平等交易 。
但古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 , 随着时间的迁移 , 专门负责民间采购的官宦权利逐渐交由皇宫内的太监掌管 ,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宫市”开始变了味道 。
在心中打起小算盘的太监们计划将皇室用来采购的拨款塞进自己的口袋 , 于是大肆剥削底层百姓利益的行为便逐渐出现 。

这个时候 , “宫市”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集市转变成了太监们掠夺财富的手段 , 而君民之间的“平等交易”也已不复存在 , 更甚者还可能会出现赔本的买卖 。
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 , 百姓们大多还是敢怒不敢言 , 毕竟山高皇帝远 , 若是没有官员的上报 , 身处皇宫中的皇帝很难知悉来自民间百姓的疾苦 。
而经常出入皇宫的太监却能很好地掩人耳目 。 于是便出现了“皇帝上不知晓 , 百姓下不敢言”的窘境 。
相比之下 , 这样的状况对于官太监而言无疑是绝佳的“捞金机遇” , 于是以大太监为首的“黄衣白衫”们便成为了“强盗式掠夺”的象征 。

“黄衣白衫”成为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
为何说“黄衣白衫”会成为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呢?其实这主要是源自太监们身着的衣物颜色 。
由于当时参与采集的太监都统一穿着白色的长衫 , 而太监中的“领导”——大太监则身着黄衣 , 所以只要在市集中看到身着黄衣白衫而且还在物色货品的人出现 , 这就意味着自己可能会迎来一场赔本的买卖 。
于是在当时 , “黄衣白衫”便成为了令百姓民不聊生 , 怨声载道的罪魁祸首 。

按照诗中所说 , 身穿单衣的老翁被负责采购的太监用廉价的半匹红绫和一丈绫换取了辛苦积攒了一年之久的千斤烧炭 。 换做现在来讲 , 这样的交易大概就是别人用30米的廉价布料换了你家2年的口粮 。
如此不公的交易最终致使卖炭翁失去了换钱的筹码 , 这个冬天很可能会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度过 , 而其中所获利益都被官宦们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之中 。
“督察组”白居易偶遇清苦百姓“卖炭翁”
不过有一点还是令人欣慰的 , 若是仔细翻看文史 , 我们便能从中搜索到卖炭翁圆满结局的一丝丝“线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