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努力陷阱”——只有忙碌起来,我才能安心?


“假努力陷阱”——只有忙碌起来,我才能安心?


文章图片


“假努力陷阱”——只有忙碌起来,我才能安心?


文章图片


“假努力陷阱”——只有忙碌起来,我才能安心?


于许多超时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 , “不忙就焦虑”是他们普遍的困扰 , 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不尽相同的 。 忙碌到底具有什么心理意义?停不下来是心理问题吗?以及 , 快节奏的时候 , 我们该如何与忙碌共处?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
适当忙碌 , 可以让你更聪明
心理学家斯莫尔在2011年研究中发现 , 忙碌可以提升认知能力 , 认知能力更强的人 , 又会更忙碌 。 斯莫尔的团队观察了一些老年人日常生活里的几种活动 , 包括体育活动 , 像慢跑、园艺;社交活动 , 比如拜访朋友;以及认知活动 , 比如玩电脑、打桥牌 , 然后观察这些老年人是不是会经常从事不同的活动 。 结果发现 , 这些活动能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 。 而那些认知能力衰退得比较严重的老年人 , 生活方式则没这么丰富 。

除了减缓认知能力下降以外 , 忙碌的生活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 , 让人们学习新东西 , 接触有挑战性的任务 。 这就逼迫大脑离开舒适区 , 去思考、去突破 , 让大脑变得敏锐 。 有了敏锐的头脑 , 会更乐于接受新挑战 , 整个人自然也就闲不下来 。 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菲斯蒂尼在“达拉斯大脑预期寿命研究”中也在调查 , 忙碌的人是否有更出色的大脑认知功能 。
在这项实验中 , 研究者找来330名50岁到89岁的受试者 , 先询问他们这一天的活动 , 评估他们的忙碌程度 。 问的问题包括 , 有多少次忙到顾不上吃饭睡觉 , 多少次因为事情太多 , 感觉自己筋疲力尽 。 接下来 , 实验人员做了一系列测试 , 来评估受试者的大脑功能 , 比如反应速度、记忆能力、思辨能力等等 。 他们设计的测试包括 , 让受试者们在一串很长的数字中找不同 。 或者把小球放在盒子里 , 然后不断变换盒子的位置 , 再让受试者找出放了小球的那个盒子 。 再比如把不同颜色的盒子打乱原来的顺序 , 再让他们回忆之前的顺序 , 等等 。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实验人员发现 , 受试者中那些经常保持忙碌状态的人 , 在大脑功能测试中的表现 , 比那些平时不怎么忙的测试者更好 。 而且 , 不管是50岁还是89岁 , 都适用这个实验结果 。 除了这些中老年受试者 , 菲斯蒂尼还说 , 这个实验结论可以覆盖到20岁以上的整个成年人群 。
停不下来 , 是一种新型“流行病”
虽然忙碌有提升认知功能的效果 , 但是强迫性忙碌会对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 。 心理学家Brigid Schulte于2017年在专著中提到 , 人们之所以会让自己持续地忙碌 , 可能是因为如今的工作环境正鼓励人们成为一个“工作狂” 。
工作表现似乎往往会和个人评价产生很大的联系 。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 只有不断工作才能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责任心;甚至原本比较空闲的员工们会假装不断地在工作 , 因为他们怕自己一旦显得很闲 , 会被指责“工作懈怠” , 或者“不合群”。 人们推崇工作 , 又对休闲有误解 , 没有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 。 比如会认为休闲只是在浪费时间 , 甚至为休闲感到愧疚 , 因为在休闲时“没有任何产出” 。

而相对于男性 , 女性更难做到理直气壮地享受休闲时光 。 由于女性更多地被教育要考虑他人的需求 , 因此许多女性只有等其他人都开始休闲后 , 才能停止忙碌 。 比如 , 有女性表示:“每当我出门和朋友聚餐 , 我就会责备自己:你怎么可以抛下你的孩子和家庭出去玩呢?”人人都在说工作-生活平衡 , 但好像都不敢真正拥有它 。 无论什么时候 , 没有在工作 , 好像都会成为被负面评价的理由 。
同时 ,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 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 ,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绝对的区隔 , 在周末或度假的时候收发邮件、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是常态 。 不妨试着回想一下 , 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处理任何工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这种职场文化改变了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的看法 。 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 , 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 。 在“永远在线”里 , 忙碌与“尽职”、“成功” , 逐渐被画上了等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