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微京科技杨剑波:大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有较大提升空间丨专访


作者 | 王晗玉
编辑 | 潘心怡
再有不到3个月 , 巴塞尔协议III市场风险新规(以下简称“FRTB”)将在全球正式实施监管 。 作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所属银行 , 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眼下正面临巨大的合规挑战 。
按照协议最终版内容 , FRTB针对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论体系作出更新 , 要求银行保险业在2023年1月1号前需有内模法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系统 。 此前自2020年开始 , 银保监会已逐步推动FRTB本地监管落地 。
然而至目前为止 , 国内银行现有系统仍不能完全满足新规要求 。
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从业多年的杨剑波博士对此颇有感触 。 他表示 , 目前国内大型银行应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为欧美外资机构研发 , 模型并不适用于本地市场;或为委托外部科技公司研发后集成 , 这些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并不能产出精准有效的模型 。
与此同时 , 由于外资科技公司产品高昂的售价 ,目前广大中小银行很难拥有较高品质的风险管理系统 。
并且 , 少数已采购或使用自研系统的银行对现有模型的应用也仅停留在满足监管需求层面 , 极少能应用于前台交易或全行层面的业务管理 。 这说明银行管理者对此类模型的有效性有清醒的认知 。 只是受此前相关制度影响 , 以及受制于国内市场缺少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本土科技厂商 , 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和条件选择精确度更高的模型以及适应国内需求的解决方案 。
然而伴随资管新规、《关于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监管指引》等多项文件出台 , 银行理财率先转向净值化管理 , 也即用一一对应的公允价值变动而非摊余成本法来度资产的价值变化以及业务的表现 。 这对银行自身的投资管理水平、应用模型进行风控和决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地化、可辅助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的量化决策辅助系统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刚需 。
面对这一刚性需求 , 杨剑波于2019年6月启动微京科技 , 开始启动对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市场及信用风险管理、衍生品定价、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环节量化决策辅助工具的研发 。
目前 , 微京科技已推出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投资决策辅助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和做市商系统 。 其中市场风险前中台一体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巴塞尔协议FRTB的合规要求 , 也是国内市场中少有的可直接应用于前台 , 辅助作出交易决策的解决方案 。
在此之前 , 国内银行为何缺少本地化的前台级别模型?诸多金融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环节为何缺乏精密的本地化程度较高的解决方案?中资机构自研系统具有哪些优势?未来此类产品的市场空间又有多大?
针对上述问题 , 36氪与微京科技创始人杨剑波进行了深入交流 , 以下为对话实录(内容经过总结提炼 , 有所删减):
丨36氪:此前您曾在国内外多家投资机构任职 , 微京科技核心成员也均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背景 , 有哪些契机令您决定投身金融科技领域 , 独立进行计量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
杨剑波:首先是从资管新规、巴塞尔协议III等一系列协议、新规出台后 , 新的量化系统和工具符合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国内与国际合规的刚需 。
巴塞尔协议III概括来讲 , 就是通过一系列监管框架的完善来防范金融机构因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而引发重大风险 。 这些风险的识别要依靠复杂的建模、分析能力以及工程技术 , 但这些能力对国内银行而言要求非常高 , FRTB新规又要求银行具备满足国际化要求的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和流程 , 做到精准计量、控制、预测和披露 , 因此市场在现阶段比较渴望这样的系统提供商出现 。
同时伴随信创成为国家战略 , 政策引导机构优先采购国内产品 , 金融机构也日益重视信创产品的安全可信和自主可控 。 中资机构自主研发系统 , 符合监管提出的“国产化替代”和国家金融安全利益 。
另外 , 从我们自身的感受来说 , 以前在金融机构工作 , 最终导向还是为个别机构、少数股东创造业绩 。 但如果我能做成一项科技产品 , 我就有机会把自己的know-how和经验系统化、产品化地分享给所有的市场参与者 , 这时候我的个人价值会更大 。 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也到了转型的阶段 , 所以我们个人的价值实现跟当下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契合的 。
丨36氪:您刚刚提到作为中资机构 , 自研量化系统有机会对行业、社会提供价值 , 那么在微京科技成立之前 , 行业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