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 , 享年79岁 。
1940年8月出生的叶永烈是浙江温州人 ,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 却成了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 。

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文章插图
叶永烈采访录音的磁带资料 。
1950年 , 11岁的叶永烈开始发表诗作;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 , 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1960年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 , 同年秋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 。1983年之后 , 叶永烈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 , 创作了《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等 。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 , 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应该算是叶永烈的第一部大作 。全套书900多个题目 , 他撰写了300个 , 并且 , 他为《十万个为什么》撰文时 , 还是北大化学专业的大学生 , 年仅20岁 。
这套定位于“少儿”、“科普”的读物是怎么诞生的?20岁的叶永烈因何与它结缘?
书名原是借来的
1958年那会儿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的一名编辑曹燕芳被家中小儿女给问烦了: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从天上的星星月亮 , 到地上的楼房汽车 , 孩子们看见什么 , 就缠着她问什么 , 还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
曹燕芳当时30多岁 , 她所在的三编室 , 专门负责编纂少儿自然科学图书 。不知是谁先挑起的想法:咱们编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图书吧!内容要好 , 形式要有特色 , 还要让少年儿童爱看 。正好可以作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图书!曹燕芳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 , 她一寻思:“干脆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 , 一问一答 , 让孩子们自己看!”
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文章插图
这个名字要说不算三编室的原创 。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写过一本科普读物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译成了中文 。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百龄的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 , 五千个怎么办 , 十万个为什么 。书在译成中文时就用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 。
借用就借用呗 , 只要合适就行!《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就算确定下来了 。
写作也在同时进行 。一开始 , 曹燕芳直接找到上海一所师范学校 , 请了7位老师来写 。大家本以为组稿很简单 , 谁知一写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国庆10周年早过了 , 老师们才把稿子交来 , 将近6万字 。大家一看就发愁了 , 所有的问题还是顺着教科书上的知识提的 , 内容也不过是教科书的延伸 , 就连写作的语言也是教科书式的 。
“我们那时才意识到 , 我们对这套书的指导思想还是含糊不清 , 对写法和文字要求还是心里没数 。”三编室另一位编辑洪祖年回忆说 。大家于是决定推翻重来 , 有了这次组稿的失败 , 大家心里反倒有了一些方向 。
吸取了第一次组稿失败的教训 , 每回约稿子 , 编辑们总要反复叮嘱作者 , 不要太难懂 , 要像给你家小儿子、小女儿讲故事那样来写 。说到最后 , 连编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婆婆妈妈 , 大家干脆自己动手写出几篇样稿 , 随题目寄给作者 , 以供参考 。这些样稿后来也被收进了书中 , 署名的时候大家琢磨了半天 , 决定用谐音起个笔名 。所以 , 作者名录里就有了一个“山边石” 。
约稿对象往往是科研人员或者教师 , 但也有例外 。
当时曹燕芳手头还在编辑另一本书 , 书名叫《碳的一家》 , 作者来自北京大学 , 别看他刚上大二还是个学生 , 但写出的文字通俗易懂 , 把枯燥的化学元素“碳”介绍得头头是道 。曹燕芳突然冒出个念头 , 能不能请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写几个“为什么”试试看?
1960年5月 , 一封署名三编室、盖着出版社大图章的书信邮寄到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信皮儿上 , 收信人名字写得端端正正:叶永烈 。
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文章插图
叶永烈是全国知名的作家 , 大学时的师生一聚会 , 老师同学就半开玩笑地感慨 , 化学系里怎么会出了个作家 。其实 , 打上大学那个时候起 , 叶永烈就是班上的“另类” 。虽然读的是化学专业 , 但叶永烈更像是位文学青年 。他博览群书 , 爱好散文和小说 , 1958年还在当时的《北京日报》上发表过诗作 。这就难怪他寄回的文稿别具一格:
1771年 , 在瑞典的一个药房里 , 药剂师卡尔·威廉· 色利老是摸摸索索地摆弄些瓶瓶罐罐 。这天 , 他从水里夹出了块橡皮似的黄磷 , 扔进一个空瓶子 。因为色利把瓶子塞死了 , 所以黄磷虽然一开始烧得挺猛 , 但是没一会儿就熄灭了 。色列把瓶子倒插进水里 , 打开塞子时 , 水当然会自动跑进来 , 但总是跑进约五分之一的地方 , 就“立定”不动了 ,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每天 , 地球上不论是人、动物、庄稼还是烟囱都在吸收氧气 , 吐出二氧化碳 。就拿一个成年人来说 , 每天大约要呼出400升的二氧化碳 。长此以往 , 氧气岂不会被用光 , 世界岂不会成了二氧化碳的世界……
有这样的故事打头 , 谁不乐意往下看呢?原来 , 失去的那五分之一气体就是“氧气” , 剩下的是“氮气” , 不助燃 。瑞士科学家谢尼伯则通过实验发现了 , 在阳光的作用下 , 植物靠着二氧化碳营养 , 排出氧气 。这么一来 , 叶永烈就把“空气里有些什么东西”和“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两个问题说清楚了 。
曹燕芳觉得很满意 , 又寄去了更多题目 。一来二去 , 《化学》分册中的绝大部分题目都交由叶永烈主笔 。后来 , “天文气象”、“生理卫生”各分册也都找上门来 , 最后 , 这位最年轻的作者总共写了三百多个“为什么” , 成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写作篇目最多的人 。
那么多“为什么”哪里来?
叶永烈和其他作者们写的“为什么” , 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第一次组稿失败后 , 三编室的编辑们想出一个好点子:向孩子们征集问题!
那时 , 三编室的编辑洪祖年不仅是少儿社的编辑 , 还是长寿路第四小学和天马山中心小学的课外辅导员 。其他几位编辑也一样 , 每人都有两所“联系”学校 。大家每个月都往学校跑几趟 , 有时还上上几节课 。和小朋友们混在一起 , 为的就是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和想法 。
1960年下半年 , 三编室印好了一万份问卷 , 16开大小 , 打着横线 。上面的问题很简单 , 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 。利用各自的联系渠道 , 三编室发动起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 。两三个月后 , 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 。
直到今天 , 几位老编辑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路边的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
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 , 让编辑们惊喜万分 。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 , 可惜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才能发现 , 大人们早就熟视无睹了 。
编辑们也自己找题目 。负责“动物”分册的张伯文 , 当编辑之前是出版社的印刷工 。他总觉得自己知识底子薄 , 所以边干边学 , 读了不少有关动物的书籍 。星期天休息时 , 他还爱跑到动物园里观察小动物 。后来 , 他干脆向动物园提申请 , 当上了义务饲养员 。这样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小动物 , 张伯文还真就瞧出了问题:孔雀为什么要开屏?白鹭站在水里的时候为什么要蜷起一条腿?
日后的读者大概想不到 , 几个小小的“为什么” , 得来竟是如此地费心!
而更多的“为什么” , 则来自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
潘勋照本来是三编室里的俄文翻译 , 翻译过伊林等人的科学文艺作品 。后来编《十万个为什么》的人实在忙不过来 , 他也被拉了进来 , 负责“生理卫生”分册 。为了找题目 , 潘勋照专门跑过上海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和各大医院 。
潘老至今还记得当时上海市牙病防治署的所长:“贾维霖 , 当时也就40来岁 , 出了不少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好题目 。”贾维霖是位留学美国的牙病专家 。他跟潘勋照讲 , 要想保护好牙齿 , 不能吃太多甜食;一天应该刷牙两次 , 早上要刷牙 , 晚上也要刷牙;孩子晚上饿的时候 , 别拿饼干给他们吃 , 因为饼干会粘在牙齿上 , 对牙齿的破坏比糖块还厉害 。这些知识 , 连潘勋照也是头回听说 。
消化科的大夫提出 , 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零食会打乱胃肠正常工作;吃东西细嚼慢咽是为了减轻胃的负担……五官科的医生则说 , 看书要保持一尺远的距离;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强光下或者晃动的车厢里看书;看书一个小时一定要休息一下眼睛……
这些在当时人听来陌生而有益的建议 , 后来通通变成了“生理卫生”分册里的“为什么” 。“生理卫生”日后成了销售量最高的分册 。
叶永烈大哥哥变成了叶永烈老爷爷
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文章插图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
《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分册“物理”在1961年4月正式出版 , 5月就出了第二分册 , 8月出了第三、第四分册 , 10月出了第五分册 。第六、七、八三册则是在1962年的下半年陆续出齐 。8本分册一共收录问题1484个 , 总计100万字 。
小巧的36开本 , 接近方形 , 便于携带 。这套丛书很快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 反响之大出乎三编室的预料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进行了报道 , 《解放日报》专门为其发表社论 , 上海的《新民晚报》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图书背后的故事 。雪片似的感谢信和建议书从全国各地飞来 。
此后 , 《十万个为什么》又出版了好几版 。1999年国庆节前夕 ,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正式出版发行 , 这也是它的第五个版本了 。这一次 , 它没有再错过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的机会 。新世纪版共有12分册 , 涉及50多个学科 , 3000多个“为什么” , 总计300余万字 , 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有“刷新” , 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
少儿社自然科学编辑室主任裘树平还记得新书首发时的盛况:“购书人的队伍绕来绕去 , 排了2公里长 , 好多警察都跑过来 , 帮着维持秩序 。”
叶永烈被出版社请回来 , 到全国各地签名售书 。据说 , 他所写的篇目还是《十万个为什么》里最多的 , 只不过原来的叶永烈大哥哥已经变成了叶永烈老爷爷 。
来源:北京日报纪事微信公众号 | 作者 侯健美
编辑:周文丽 杨丽娟
【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流程编辑:郭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