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报任安书》 。
读书的进度,最近就是用龟速也不足以形容其慢 。
虽说读得慢,但想得似乎多了 。慢则得,快则不消化 。
今天说三个小问题:劳军、躬自、因为 。
原文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
首先说“劳军” 。有的解释为“慰劳军队”,有的解释为“要军队劳累出力”,有的解释为“劝勉军队”,还有的解释为“鼓励军队” 。
最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慰劳军队”,似乎并没有什么好争议的 。这就是读书快的问题 。
但是,我们仔细品读上下文义,就会觉得似乎有些问题,至于是什么,则需要停下来琢磨 。
为什么李陵鼓励军队不在两次战斗之间的那一段较长时间进行,而要在敌人已经冲了上来,应战刻不容缓的时候进行呢?
为什么士兵们一听到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就人人都站起来和敌人拼死战斗呢?
到底李陵在即将接敌的时候,要怎样“劳军”呢?
上述问题,细想一下是无法作出合情合理解释的 。(下文有引述,临时没找到出处链接 。)
“劳”有“慰劳”义,“劳军”的本义是“慰劳军队 。”慰劳军队一般是在战后或战前进行,在战后抚慰和奖励军队,在战前通过慰劳军队来鼓励军队 。
因此,劳军与出击、反击等军事行动有密切联系,所以“劳军”在一定的语境中从本义衍生出了“出击”义和“反击”义 。大概在早期将帅下达作战命令常常是说“将劳军矣!奋击乎!”或“已劳军矣!奋击乎!”
由于这样的语句在若干历史年代里被无数次地使用,因此“劳军”前后的词语常常就被省去,就像今天人们常常把“到站了!下车!”省略成“到站了!”一样,于是“劳军”就有了“出击!”义和“反击!”义 。到后来,下达出击、反击的命令就只说“劳军!” 。
其次说“躬自” 。
【《报任安书》中的难点“劳军”、“躬自”和“因为”该如何训释?】梁萧统《文选》断句为“士无不起,躬自流涕” 。
中华书局《汉书司马迁传》为“士无不起,躬流涕” 。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依《汉书》断句为“士无不起躬流涕”,可译作“士兵们没有谁不起身流泪 。”
“躬自”大多数情况下是“亲自”的意思,但是,此处我们并不能译作“亲自流泪”,这和“亲自吃饭”、“亲自拉屎”一样荒谬 。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P372-373注 :“自”作代词,就是今天说“自己”“自家” 。不过古人用“自”字,常放在动词前,形似副词 。“自”作副词,有“亲自”之义,也有作“躬自”的 。例,《诗经》“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可译为“静静想来,自己悼念自己 。”
为此,我求救网友,有网友告诉我,此处译作“自顾自”比较好 。我觉得有道理 。
这一段可译为----然而李陵一声呼号出击,士兵们全都奋起,自顾自流泪,以血洗面,泪流入口,又张开没有箭的弓,顶着(敌人的)利刃,向着北边争先与敌人拼命了 。
最后说“因为” 。
原文: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
最初,我把“因”解释为“原因”,“为”解释为“是”,译为“原因是欺蒙皇帝 。”
这么译,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但总觉得很勉强 。
这次重读,我查到《文选》李周翰的注,他在《报任安书》这一句后注曰:“有司以迁为诬罔(wūwǎng,诬陷毁谤)天子,终从狱吏之议 。上谓天子也 。”
查“因” 。尹君《文言虚词通释》P630注:因,介词,和“以”同,相当于“用”、“拿”、“把” 。这样,“为”就训作“定为” 。故“因为诬上”,补充省略就是“以(我)为诬上” 。
这两句可译为----(大理)把(我)定为诬陷毁谤皇帝,(皇帝)最终听从了狱吏的判决 。
按:大理,即“廷尉” 。
读书时,最怕平常字古今用法不一样 。上述“劳军”、“躬自”和“因为”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词,稍不留意就有可能理解错了 。
当然,我所说的并不一定对,只不过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罢了 。
以上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白狐结局是什么
- 琅琊榜谢玉怎么被扳倒的
- 关于花草方面的书籍
- 风李峤拼音 古诗风的翻译
- 三衢道中是一首什么诗
- 好听的日语歌 好听的日语歌介绍
- 部落与弯刀传承点数怎么获得
- 京剧清风亭剧情介绍
- 主角穿越成了秦始皇
- 臾怎么读 臾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