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首诗是我们最早学也背得最熟的古典诗之一,然而琅琅上口之余,我们到底读懂了多少?若要为这首只有短短二十字的诗作全面而深入的评论的话,可能要写好几篇文章,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就只围绕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 “床“来讨论吧 。初读此诗,想必许多人都与笔者一样,先入为主地认为诗中的“床“即用来作息、睡觉的床,殊不知“床“在唐诗里,也有好几种解释呢!
第一种,作本义解,为坐卧之具只不过“床“在古代还可细分为“坐床“与“卧床“,我们现在所说的“睡床“便指“卧床“,而古代还有一种“坐床“,中间可置放小桌案,供主人饮食、看书或招待朋友;
第二种解释谓“床“乃通假为“窗“,所谓“床前“即“窗前“,故诗人得以对月“举头“、“低头“;
第三种则解为井栏(或称井台、银床),即防止路人掉到井里的井上围栏,由于状似四角的床,因此又有“井床“之称;
第四,作“胡床“解,是唐时常见的坐具,类似今天的折叠椅,亦称“马扎“ 。这四种解释都各有其理,也都不乏诗例,但四者之间各有分别,造成诗意上极大的分歧,于是我们不得不问,诗人到底是在户内还是户外?诗人在什么状态下望月思乡?其思乡程度又有多大?
文章插图
从四种解释可以看出,第一、二种均把场景设在户内,第三种则在户外,至于“胡床“,是可携式的坐具,不论户内户外俱通,但在室内诗人似没必要绕圈子写“胡床“(除非是托物寄情),直接写椅子或坐床便可,因此还是设在户外较合理 。那么,诗人望月思乡时到底是在户内还是户外呢?参考北宋《乐府诗集》版的《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基于第三句将诗中景象定位在空旷的“山月“,故得出诗人应在户外,如此方可“举头望山月“的结论 。不过,这个版本是否原作尚属存疑,虽然在年代上它较今本更接近唐朝,但就诗的质素而言,此版绝非出自一流诗人的手笔 。
首先,明月在诗中是一个重要且独立的意象,引领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不容置换的地位,不论是“床“或“地上霜“都只是它的补充与修饰(真正与“月“具同等份量的意象是“故乡“,这点我会另外撰文论述),可第三句横空而来的“山“,竟与“月“呈并列关系,共同收入诗人的仰望视线里,模糊了主要意象的焦点,使诗失去了重心 。
其次,首句的“看“字显得多余而浅薄 。三句既已有“望“,又何需意思相同的“看“?岂不冗赘得很!而且“看“将诗人的感官经验局限为视觉效果,使“地上霜“失去对触觉的冲击,岂非浅薄之至!更重要的是,“看“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不该成“疑“,除非是看错、看不清,但诗人若非在睡梦中醒来,而是老早在户外对着一片山月,则“看“便是一种持续而清醒的行为,成“疑“仍说不通 。
就算我们假设诗人是倚着井栏或胡床在户外睡觉,一醒才惊觉有月光,那更不应该用“看“字,因为这样无法突出“疑“的突兀及偶然性,用“见“字甚或隐藏行为(如今本)会更好 。可见,宋本《静夜思》本就破绽百出,不合作参照对象 。
若回到今本《静夜思》,纯粹以诗中内容为依归,户外之说又是否成立呢?关键还是在于“疑“字 。所谓“疑“,即疑似、好像,具不确定性因素,是处于一种迷蒙的状态,既可指视觉效果,也可以是心理活动 。以视觉效果的迷蒙而言,诗人若非患有眼疾,则导致他起“疑“的可能是景象距离太远或光线昏暗,以致看不清 。可月光既然是在“床前“,则不论“床“所指为何,月光都不会距离诗人太远,故因距离远而生疑是不太可能的;而光线昏暗导致视线不清的情况,在户内发生也较在户外合理得多,毕竟能进入户内的月光有限,不如户外一整片月光洒在地上那般宽敞明亮,因此无法用视觉上的迷蒙来证明诗人在户外 。
文章插图
若从心理因素出发,情况便复杂得多,这一点我也要在其他文章作更深入的探讨,这里只简单交代一下最能支持户外之说的心理活动— — 当诗人将全副心神都贯注于心中所思,完全终止对外界的关注时,一旦抽离思绪回到现实,就会对眼前环境的改变感到惊讶,甚至形成错觉、疑误,如李白在《独漉篇》因陷入“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的沉思、感慨,遂将清风明月的“直入“而引起的“罗帏舒卷“,错疑成人之所为(“似有人开“)。
这种心理活动用来解读《静夜思》,似乎也通:在某个寂静的夜里,诗人坐在井栏或胡床上(井栏较胡床更切合诗题,因为古人常由井而联想到故乡,这方面绝不缺乏诗例,而“乡井“一词也反映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相对地,胡床与故乡便缺少这种传统、微妙的关系;另外,井栏有一个固定的场景,便是在井旁,让诗中描述的情景有所凭借,较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共鸣,而用胡床却无固定地点,举凡室内户外、庭院楼阁皆可,反而模糊了堪以衬托意象的背景,令读者的想像缺少一个实在的切入点),正为某些事情想得出了神,浑忘了自己身处何方,待回过神来时,陡然发现地面已结了一层又寒又亮的严霜,定睛一看,才知原来是皎洁的月光已照到自己的跟前 。于是诗人举头看了看月亮,又低头陷入对故乡的思念里 。
文章插图
不过,诗人没有交代,读者难道不会想像吗?或者更确切地说,诗人将这些情节隐去,不是令诗意更凝练隽永,留下更多的解读空间吗?
如此一来,一段唯美的乡愁小插曲便在那个夜里敲奏起来,回响千年,不绝于耳:在某个寂静的夜里,李白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自梦中醒来(这个梦或许便与故乡有关) 。睡眼惺忪之际,陡然见到地面结了一层严霜,于是一股寒意自心底、骨髓里透出来 。李白定神一看,才发现铺了一地的原来是明亮的月光 。
他被月光牵引出满怀愁绪,再难入眠,只好离开卧床,走到户外透透气 。一抬头,当空便是一轮浑圆硕大的明月,他望了一会儿,然后把头低下去,而一波波乡愁便在此时涌现上来……自床前到户外,自抬头到低头,短短的四句诗,李白已完成空间与时间的推移,让思乡之情在这段推移中自然、平淡地满溢、渗漏,点滴至今 。因此,《静夜思》最合适的“床“便是一张平凡、简单的卧床 。
先说结论:“床前明月光”的“床”,应该是指井栏 。
1、“床”字有没有井栏的意思?
《晋书·乐志》里记载有一首名为《淮南王篇》的乐府诗歌:
淮南王,自言尊 。百尺高楼与天连 。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汲寒浆,饮少年 。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 。我欲渡河河无梁,愿化双黄鹄还故乡 。还故乡,入故里 。徘徊故里,苦身不已 。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
从这里可以看出“床”和“井”的关联 。
2、到李白所在的唐朝,还有没有“井栏”这个含义的用法?
李贺《后园凿井歌》有:井上辘轳床上转 。
李商隐的《富平少侯》有:“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更是说明了这个“床”的位置,就在井头 。
再到元朝,《古今韵会举要》注明:“床”,就是“井之栏” 。
3、“床”有很多其他含义,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的“床”不能是其他意思?
的确,《静夜思》中没有提到“井”,所以理论上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也可以是“床”字的其他释义 。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只能以情理去推测了 。
“床”字的其他释义还有:睡床、马扎等 。但睡床是在室内的,要把一片地上的月光怀疑成是霜,这片月光应该是在户外的地上,而且要离自己有一定的距离,才比较合理 。所以睡床显然是不太合适 。马未都先生认为是“马扎” 。的确,马扎倒是可以搬到户外,但距离感又不太符合了 。
【床前明月光的床的意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什么意思】所以《静夜思》最符合常理的,应该是诗人夜里在园中赏月,远远看到井栏前的月光有所思而作 。
推荐阅读
- 明朝督师是做什么工作的
- 房地产业为什么属于虚拟经济 明白了没有呢
- 洗衣机发明者
- 明兰摔筷子在第几集
- 众泰2016众泰汽车的功能说明 了解一下
- 梦见挖井是什么征兆 梦见挖井说明什么
- 一文学会西门子使用方法教程 西门子iq300说明书图解
- 清明上河图作者生平是什么
- 一览文明6官方推荐最佳配置 文明6多大内存能玩
- 崇明南门怎么去长兴岛,从崇明岛到长兴岛在哪乘轮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