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秦朝速亡的四个重要人物 是谁灭掉了秦朝

读《史记》 , 最大的困惑是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秦亡之速 , 其兴也勃 , 其亡也忽 , 令人扼腕叹息 , 掩卷沉思 。
贾谊《过秦论》中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归纳了秦亡的原因:“秦王足己不问 , 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 , 因而不改 , 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 , 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 , 亡 , 不亦宜乎?”一朝倏忽三世 , 一世一句话 , 针针见血 , 好冰冷 。
但细读《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等相关核心记录 , 发现太史公很多地方语焉不详 , 某些重要历史人物背景交代不清不楚或是显示人格分裂 , 让人恍惚怀疑秦亡别有隐衷 , 乃至宁愿相信秦之兴亡是天命 , 是前定 , 是太史公的春秋笔法 , 故意笔笔把秦往死里写 , 往败亡的结局写 。否则 , 历史似乎结不了尾 , 收不了场 , 对王朝一代接一代的兴替循环无法交代 。下面就举其要者 , 简单说说太史公记载的卢生、李斯、胡亥和赵高这四个多少有些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的历史人物吧 。
1
卢生
卢生 , 太史公对其背景交代甚为不详 , 仅说其为燕人 , 似为求仙方士 。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出现四次 , 其中第二和第三次出现对秦始皇和秦朝的命运干系极大 , 让人怀疑他是和荆轲一样的复仇者、刺客 , 一个用利剑 , 一个用利舌 。
且看其第二次出现:“卢生因奏录图书 , 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 , 略取河南地” 。卢生为何说“亡秦者胡也”?因为始皇忌讳兴亡之言 , 故意以此刺激?始皇派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的决策过程和依据是什么 , 仅因一句话?河南地属于当时的长城以北河套地区 , 根本不属于必争之地、当务之急 , 且对于刚刚统一全国的秦 , 百废待兴 , 亟需休养生息 , 轻易用兵是大忌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卢生动机不纯 。
卢生第三次出现 , 是诱导始皇当真人 , 导致他“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听事 , 群臣受决事 , 悉於咸阳宫” 。
【导致秦朝速亡的四个重要人物 是谁灭掉了秦朝】 卢生第四次出现则纯粹是议论始皇性格、为人和为政方式 , 为博士七十人“特备员弗用”鸣不平 , 然后一逃了之 。致使始皇发觉受谤受骗 , 发怒 , 坑方士 。

导致秦朝速亡的四个重要人物 是谁灭掉了秦朝

文章插图
焚书坑儒
这样一位卢生只是纯粹方士?他自己相信神仙和长生不老?太史公语焉不详 , 似乎写他只是为了佐证始皇独断乾纲 , 迷恋神仙长生不老之术 , 刚戾怠政 , 总之目的就是增其不德 。
2 李 斯
对于李斯 , 太史公对他的出身来路和心路交代得相当清楚明了 。但作为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相 , 始皇在沙丘突然崩殂之时 , 完全拥有立储决断权 , 最后竟然与赵高同流合污 , 有点不可思议 。当其时 , 李斯已是一个智慧达到人生最高峰的七十五岁老人 , 看他与赵高激辩 , 也不像是老糊涂的样子 , 对立储之干系重大 , 利害得失 , 头脑清醒得很 。以堂堂荀子之高足 , 历经纵横捭阖 , 辅佐始皇杀灭六国 ,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并统一全国度量衡 , 竟然被赵高三言两语子虚乌有的理由说服了!这简直是个奇迹!
胡亥立为二世 , 李斯与赵高矛盾逐渐加剧 , 而对二世登位后的昏庸混账 , 李斯应该也心知肚明 , 况且此时山东已乱、群豪并起 , 其子三川守李由恐怕已为乱军所杀或危在旦夕 , 以其智慧和权力 , 他完全可以采取主动 , 先斩后奏 , 杀了赵高 , 弥息祸患的进一步蔓延发展 。以“愚悖”之胡亥 , 尚且意识到李斯可能会先下手为强杀了赵高 , 李斯反而愚不可及 , 错失机会 , 终究反被赵高腰斩咸阳 。这就是李斯?毋宁说 , 这就是历史 , 这就是太史公春秋笔法、勾勒人物性格冲突的魔力!

导致秦朝速亡的四个重要人物 是谁灭掉了秦朝

文章插图
李斯像
3 胡 亥
当赵高步步诱惑胡亥夺位时 , 胡亥已二十一岁 , 成年 。刚开始时他应对赵高 , 言语和思路也完全符合一个成年皇子的表现 , 甚至深明大义 。当赵高告诉他“长子立为皇帝 , 你怎么办?”他还完全无非分之想 , “固也 。吾闻之 , 明君知臣 , 明父知子 。父捐命 , 不封诸子 , 何可言者!”接着赵高提制人与见制于人不可同日而语 , 胡亥所答犹然掷地有声:“废兄而立弟 , 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 , 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 , 强因人之功 , 是不能也 。三者逆德 , 天下不服 , 身殆倾危 , 社稷不血食 。”赵高进而直接以僭逆史例诱劝 , 胡亥马上就退缩同意了 , 但内心尚且非常清楚事之成败关键在李斯 , “今大行未发 , 丧礼未终 , 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这话话里有话 , 相当于反过来提示赵高 , “李斯那边的工作 , 就靠你了!”
很难想象从小就学律法、学断狱判案、如此明达事理的胡亥 , 在成为二世皇帝后 , 就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 , 彻底成为赵高的提线木偶 , 一心一意往覆亡之路狂奔 。请问太史公 , 胡亥生母是谁?是嫡是庶?除了赵高之外 , 他还有别的朋友和老师么?在老爹始皇身边就没学到点儿好的?为什么称帝后 , 明知故犯 , 所作所为处处逆德 , 让天下不服 , 暴虐以重祸 , 最终身殆倾危 , 社稷不血食?这不是人格分裂、精神错乱吗?难道就因为他的名字叫“坏”(胡亥二字合音) , 就让他坏得无以复加 , 乃至卢生“亡秦者胡也” , 一语成谶?
4 赵 高
根据太史公的交代 , 赵高扶立胡亥的动机是与蒙毅有仇 , 担心扶苏上位后 , 蒙氏兄弟杀他 。可是 , 赵高借机杀掉蒙氏兄弟后 , 胡亥顺利立为皇帝 , 已称心如意 , 可以高枕无忧 , 为什么还步步为营 , 变本加厉 , 非置秦于死地不可?太史公仅粗疏记载 , 赵高是诸赵疏属 , 世世卑贱 , 因强力 , 通于狱法 , 被秦王提拔为中车府令;且赵高曾经犯有大罪当死 , 秦始皇看在他“敦于事”份上 , 赦了他 。可见始皇于赵高有知遇之恩 , 救命之大恩 。赵高私心得逞后 , 为什么不仅不报恩、好好辅佐秦二世理政治国 , 反而处处挖坑 , 处心积虑非葬送秦朝不可?明摆着是置之死地而后快、同归于尽的架势 。这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跟嬴秦有仇?
此外 , 赵高身为中书令、宦者 , 在僭杀秦二世时 , 却冒出个女婿咸阳令阎乐 , 也让后人猜不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总之 , 秦朝碰上这么一个赵高 , 只有糟糕一路可走 。

导致秦朝速亡的四个重要人物 是谁灭掉了秦朝

文章插图
赵高 , 《楚汉》剧照
5 天 命
秦汉及先秦时代 , 人深信天命 , 包括太史公司马迁 。一个卜卦、地名、人名、物品乃至某个时间和地点 , 都可能隐含、谕示乃至决定某种命运、结局和生死祸福 , 先人们对此坚信不疑 。比如 , 晋重耳逃亡路上 , 饥而向野人乞食 , 野人却进之以土块 , 赵衰说这是好兆头 , 预示将来得国土、得君位;晋献公十六年 , 以魏封毕万 , 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 , 万 , 满数也 , 魏 , 大名也”;秦惠文王二年 , 有新生婴儿曰“秦且王” 。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不胜枚举 。
因此 , 顺理成章 , 史记荆轲刺秦的不成 , 也就不能怪荆轲剑术不精 , 而应该怪太子丹 , 因为他给荆轲派了个叫秦舞阳的副手 , 使秦王无恙 。高渐离熏瞎自己的眼睛、处心积虑举筑扑杀秦始皇也注定徒劳无功 , 因为刺客名字叫“高、渐、离” , 所刺或偏高或偏离 , 必定不中 。张良为韩报仇 , 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 也是注定刺杀无功 , 因为地点选错了 , “博浪杀” , 搏一搏 , 徒劳无用的刺杀而已 。这些刺杀的失败 , 也说明始皇天命未终 , 命不该绝 。但始皇终究还是命绝沙丘 , 沙丘者 , 杀丘也 。始皇不死 , 始皇三十六年黔首所刻预言“始皇帝死而地分”如何成真?
而卢生所说“亡秦者胡也” , 已道明亡秦者是始皇儿子胡亥呀 , 不是北方胡人 , 此胡非彼胡 , 一错而成千古恨 。进而推之 , 嬴政、李斯、冯弃疾、赵高、扶苏、胡亥、蒙恬、蒙毅等等这些重大历史人物的名字 , 其大致谐音合起来似乎也就暗示了大秦王朝的结局:赢得政权又如何?历史逢契机 , 又坏又糟糕 , 蒙天蒙得好容易 , 只好服输 。
还是相信太史公吧 , 他深信天命 , 笔端常带温度 , 处处表露含蓄而饱满的情感 , 因而也就难免有些地方情重于理和逻辑 , 有意无意地在残酷密实的历史事实中留下一点让人遐想、透气和回味无穷的空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