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怎么算,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我们中国古人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用的是天干地支 。一天里记时用的是地支 , 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一共是12个 , 所以今天有12个时辰 。每个时辰每一个对应的月份和两个季节 , 如:子对应十一月 , 它有大雪、冬至;丑对应为十二月 , 有小寒、大寒;寅对应的是一月 , 有立春、雨水;卯对应的是二月 , 它有惊蛰、春分;如此类推将一年四季都分的清清楚楚 。见下图所示

入伏怎么算,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文章插图
中国民间有热在三伏 , 冷在三九 , 意思是三伏是全年最热的时候 , 三九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而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
【入伏怎么算,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三伏天是根据农历设定的 ,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今年入伏是7月16日 , 中伏在7月26日 , 末伏是在8月15日 。从上面的时间看它的初伏到中伏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 , 需要查看厉书计算 。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在四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 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算起 , 初伏为10天 , 中伏为10天或者20天 , 而末伏为10天 。
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非常流行的干支记日法 。相当于用10个天干 , 12个地支相配而组成六十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
入伏怎么算,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文章插图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中的第七个字 。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记日的排列 , 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 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有4个庚日时 , 中伏为10天 , 假如出现有5个庚日则为20天 。也就是说庚日出现的早和晚则它直接影响中伏的时间长短 , 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年份伏天30天 , 一些年份的伏天时间长达40天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