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这句课文叫《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选自《孟子·告天下》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虽然不一定还记得全文 , 但是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这一句 , 很多人都记得 , 并且经常用来鼓励或是调侃自己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说上天要将责任重大的事降临在这样(这个)人身上 , 一定会让他先......
记得上学的时候 , 老师特别强调了这个“斯”字 , 说的意思是“这 , 这样” , 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而在 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中 , 将“斯人”改为“是人” , 这本书被认为是研究孟子最权威的一本著作 , 于是很多公开出版的作品 , 甚至是课文中 , 也开始使用“是人” 。
相关的消息被传上网以后 , 迅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 很多人都发出感慨 , 难道说我们从小说到大的话是错的 , 连老师也教错了?甚至有网友还专门去查询了一些古籍 , 发现上面也是用的“是人” ,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的课文中也是用的“是人” 。
既然是“是人” , 那为什么很多人的记忆中都是“斯人”呢(我记忆中也是“斯人”)?这其实是一种叫曼德拉效应的现象 , 说的是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这种情况还有很多 , 比如李白《侠客行》中的“事了拂衣去 , 深藏身与名” , 我们的记忆是“事了拂衣去 , 深藏功与名”;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 很多人的记忆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
这些前人传承下的东西 , 因为岁月的更迭 , 让我们无法真正地了解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 , 而后世的教育让我们对这些东西有了集体的记忆 , 对那些传承的文明有了集体的理解 , 并且赋予了他集体的认识 , 也就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
【大家还记得中学时那篇故天将降大任,是“斯人”还是“是人”呢】也许一句话里的某个字 , 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明的传承 , 如果每句话都有了集体记忆的偏差 , 那我们的文明传承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 也许几代人之后 , 我们所记忆的东西 , 我们的认知 , 就会完全偏离史实!
推荐阅读
- 办公室放一个月的桶装水还能喝吗
- rock可数,rock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
- 23是质数吗还是合数
- 甜瓜籽黑了还可以吃吗
- 超速拍照拍前面还是后面呢
- 猪皮鞋耐穿吗
- 顺德图书馆还书要不要借书证
- 荷花的别称,荷花还有什么别的名称
- 呼市为什么是三线城市
- 粉饼用自然色好还是浅肤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