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吗?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 。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 , 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
解密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1、合理化(文饰法)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 , 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 。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
2、仿同
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 。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 , 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 。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为 。
3、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 。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 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 。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 。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 "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仰了 。
4、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 。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 , 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
5、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 , 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 。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 。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 。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 。
6、躯体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 。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 , 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
7、置换
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 。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怨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 。
【揭秘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8、幻想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 , 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
9、升华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 。例如攻击性的愿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 。
10、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 , 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 , 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
11、否定
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等等 。
12、退化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ε略俑撼扇说脑鹑?。
13、转移
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
14、隔离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 “长眠”等 。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 。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
15、抵消
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例如,按我国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 。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 。
编后语: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 。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用好自我保护机制 。
推荐阅读
- 心理IN词:城市拥堵综合征
- 旁人的内心所想 你该如何正确读出来?
- 44岁男人的一些心理变化过程
- 心理学家深度剖析:爱迟到的人都在想什么?
- 从“走姿”探秘男人的心理世界
- 追求完美易患焦虑
- 怎样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 发呆是时髦的心理减压法
- 关于心理异常的色彩疗法
- 打招呼方式背后的心理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