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导悲观厌世的孩子?

世上最宝贵的 , 莫过于人的生命 。而一些孩子还没来得及发现世界的美丽,就轻易抛弃了自己年少的生命,让他们的家庭破碎,也让生者叹息和困惑: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玻璃人”,在困难、挫折前一碰就碎?教育中一直强调的生命教育 , 为什么没能阻挡那些孩子绝望的一跳?专家表示 , 如花生命的消逝 , 凸显了生命教育的缺失,而让孩子“不怕死”的重要原因是成人错误的教育 。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重构,亟需引起全社会关注
自杀个案
不当的教育让人反省
个案一:高知家庭里的“精神病”孩子
17岁的小苗(化名)出生于南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博士 , 母亲是老师,从小父母就对她寄予厚望,但因工作忙,小苗多由外婆管教 , 在家里外婆说了算,但外婆听小苗的 。
小苗英语不太好,父亲在辅导自己的学生时对女儿说:“你的英语比不上我的学生 。”于是 , 对来到家中的父亲的学生,小苗都白眼相看 。中考时小苗只考上普通高中,在学校住宿一个月后 , 她再也不肯去学校 , 也不说原因 。在家中,起初遇到不高兴的事,小苗还告诉父母 , 但父母不理解也不重视 , 后来她再也不愿和父母沟通 , 白天上网,晚上才出门到院子里骑车,也不愿和其他人交流 。生气时,小苗会把饭倒掉,或者往墙上砸鸡蛋:她“命令”外婆去买了200个鸡蛋,把家里的一面墙变成了“鸡蛋墙”这种异常行为最终冲破了父母的心理底线,他们怀疑孩子得了“精神病”,把孩子送进了精神病院 。一个月后孩子以自杀要挟,逼迫父母把自己接回家 。之后,小苗被送到南宁市菁英学校 。心理咨询师吴素景经过测试分析,认为小苗的思维很清晰,写作表达能力很好,并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异常 , 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偏执 。
个案二:离异家庭里的叛逆女孩
16岁的小米(化名),最近被家人从死神手中夺回 。
12岁那年 , 小米父母离婚,她随父亲生活 。母亲改嫁外地后,再也没有音讯 。父亲很快再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
小米性格叛逆而且封闭自己,只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看偶像剧,基本不和继母说话,和父亲的关系也相当紧张 。最近一年,她总是态度强硬地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衣服、手机、包包等等 。父亲若不同意,她就彻底变成一个“冰面人” 。
上个月的一天,全家人外出吃饭,点菜时小苗和父亲、继母当众吵起来,最后她饭也不吃怒气冲冲地独自回家 。当家人吃完饭回到家中时 , 闻到家里有很浓的煤气味小米竟然自己打开厨房里的煤气自杀 。幸好家人及时发现 , 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
专家看法
青少年精神世界重构须关注
生命教育应播下“爱”的种子
韦屏山,南宁三中副校长,自治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突出贡献奖 。在南宁三中“2011年名师·优秀生报告会”上,谈到教育的维度时,他强调要把生命教育放在首位 。
“当今网络背景下的孩子 , 对死没有概念,不怕死 。”韦屏山认为 , 生命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已发生的自杀个案中 , “例如老师批评、作业写不完,这只是导火索 。学生自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构成问题” 。
韦屏山分析 , 当下社会中 , 拥有话语权的成人大多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对生活现状已有幸福感,但他们的孩子很多一出生就面对一个物质富裕时代,没有对比,没有体验,没有兄弟姐妹 。面对成人话语的世界,他们无法和成人沟通,只好让自己转向网络和虚幻世界 , 但孩子们毕竟是成长的生命个体,需要童真,需要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舒张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他们童年的天性已经被取代,孩子们无法释怀 。
“成人为了所谓的孩子未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尊重生命个体发展的规律,拼命地塞东西给孩子 。单一的注入式教育,把孩子的天性扼杀在起跑线上,使得孩子的精神世界过于单一 , 敬畏、爱心、换位思考,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情感感悟,一旦心理出现偏差,他们根本就没有调适能力 。”
韦屏山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往往空洞苍白,“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几节课,而应该是对比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情趣教育,人与自然、社会关系教育等多方面的结合 。最基本的教育应该是用对社会和成功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来武装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能做出明智的发展路径的选择,并最大限度地施展其才智 。这样,他们在面对社会和自然时,有较好的自我调适能力,遇到问题和困境时,也能坦然担当 。”韦屏山指出,不少家长忽略了亲子活动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只管物质给予 , 使孩子过于依赖网络 。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过多抱怨社会的负面信息 , 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重新构建孩子的精神世界 , 得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 , 对生命充满好奇和探索,尊重、热爱、敬畏生命 。”
“现在好多学校的生命教育只不过是把围墙砌得高一点 , 把刀具收好一点 , 把学生盯得紧一点 , 或者是讲讲火灾地震来了怎样逃生 。”南宁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李英庆认为,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 , 而应该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孩子懂得“爱”和“感恩”,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爱” , 必须回到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 , 培养孩子的一颗“恭敬心” 。
家庭教育存在两大误区
南宁市菁英学校校长杨艳红认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一是重智商轻情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什么人情世故都可以不知;另一个误区是重物质轻精神,只重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 , 心理满足被忽略了 。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不懂得正确地给予 。比如孩子爱吃苹果,父母认为是草莓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 , 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才能起作用 。而良好的关系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支持系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这个支持系统才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
杨艳红说,每接触到一个“问题孩子”,她都觉得这些孩子很可怜,“他们都是错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小问题时不注意,或者不重视,到亲情关系变得很糟糕的时候想去挽救,为时已晚” 。
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隐患
心理咨询师陈一认为,青少年自杀已成为一个愈来愈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 暴露了社会脆弱的心理干预机制和年轻一代柔弱的心灵防线 。从媒体报道的个案来看,造成孩子自杀的原因或许是学习压力过大 , 或许是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也有可能是家长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是: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 。当学习或生活出现了问题和困难时,教会孩子怎样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 , 怎样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方式去疏导,自我调节、有效宣泄自己的情绪 , 避免走极端,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 , 学校和家长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很重要 。
陈一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喜怒无常 , 表现自卑,或者脾气大、悲观,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应引起足够重视 , 给予及时疏导,或到正规医院的心理中心咨询问诊 。
学生心理问题让人警醒
2011年3~11月,中小学生自杀的个案不断见诸报端 。3月10日晚,广西博白县某中学初二女生小冰(化名)在晚自习期间管纪律,由于有同学不服从她的管理,她被气哭并冲出教室,翻越走廊的护栏,从5楼跳下身亡(本报4月21日曾报道) 。
2011年6月15日清晨上学前,陕西西安蓝田县10岁的小学生小南(化名)对妈妈说了一句“我不想上学,我作业没写完 , 害怕老师打我”之后,喝下了近一瓶敌敌畏自杀身亡 。
2011年11月18日,河南洛阳市13岁初一女生于某因未完成数学作业,被任课老师要求做100个“蹲起”动作,后跳楼自杀身亡 。
2011年11月26日晚 , 辽宁马鞍山市高三女生汪倩突然卧轨自杀 。她在家里留下了一封不足200字的遗书 , 上面没有留下任何对生活和家庭的眷恋,只写着她对班主任的“恨” 。
……
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的调查显示,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在对2383名学生进行的心理症状自评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
浙江省的一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焦虑症状更加突出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此外,在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女生比例要明显高于男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一个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少儿自杀倾向明显上升 。
话题征集:
(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开导悲观厌世的孩子?】在大学里遇到心理困惑时,你是否会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孩子考上大学后,您是否关注他(她)的心理变化和诉求?
(二)怎样让孩子说实话
发现孩子撒谎了,您怎样对待?怎样沟通,孩子才会说实话?
小编温馨提示:孩子应该有很多话都不知道怎么说,可能会有很多顾虑,你的教育增加你在他心里疏远了很多 。想知道孩子怎么想的吧 。也许你说的孩子不爱听,但是通过这心理教育也许能帮到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