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造A-10攻击机?

涉及到A-10的时候,我们需要看清以下几个问题~


美国为何不造A-10攻击机?

文章插图

1、A-10到底是哪里很好用

A-10之优秀并不仅仅在于其优秀的防护能力,坚固的装甲材质,以及机头巨大的37mm加特林机炮 。而是A-10作为一种重型攻击机平台有着优秀的任务完成率 。下面为引述汇总之资料 。

1、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A-10的第一次参与实战 。其间A-10参加了“沙漠风暴”和“Operation Noble Anvil”等行动,144架A-10机群出了将近8100架次任务,一共摧毁了伊拉克超过900辆坦克、2,000辆其他战斗车辆以及1,200个火炮据点,使其成为在该战役中效率最高的战机 。另外部分被破坏的雷达设施也是由A-10负责,在猎杀高机动性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载台方面,A-10也发挥了重要成效,因为飞毛腿导弹发射载台难于被发现,只有在准备发射的一刻才较易发现,A-10的滞空时间较长,可以长时间在战区盘旋巡逻,在载台准备发射时对其发动攻击 。

2、2003年3月,美国伊拉克战争,共有60架A-10在伊拉克战争的早期执行任务,在此期间,A-10的任务完成率达85%

3、2011年3月,6架A-10在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时参与了奥德赛黎明行动,期间对地面目标进行了攻击 。A-10的任务完成率为95.7% 。

2、A-10为什么不可能为轻型廉价攻击机代替 。

近10年来,一直有说法——轻型廉价的战场攻击机可以代替A-10执行大量的任务 。这种说法随着2016年底,美军无限期推迟A-10退役时间而彻底破产 。

虽然如超级巨嘴鸟之流的轻型、廉价攻击机运用成本更低,低空性能更加优秀 。但是请注意海湾战争期间的战例——A-10的优势在于对滞空时间较长、具备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持续作战能力更高 。换言之,轻型攻击机在承担低烈度作战时具备很大优势 。但是如果战争局面编成美国人具备制空权的较高烈度战争,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的时候,那么A-10的优势就凸显了 。另外更关键的一点——A-10有37mm复仇者加特林炮!A-10有37mm复仇者加特林炮!A-10有37mm复仇者加特林炮!

【美国为何不造A-10攻击机?】虽然现在精确制导武器大行其道,但是复仇者机炮的利用率还是非常非常高的 。2003年入侵伊拉克初期,美军A-10一共打出了超过30万发37mm机炮炮弹(A-10的37mm备弹仅有1000发) 。

3、A-10的代替者?

A-10是一款数量很大的攻击机,从冷战时代开始到现在总计制造了715架,其中有356架属于最新规格的A-10C 。巨大的机队数量让现在还在服役的283架A-10C仍然可以得到充足的配件保障 。以目前的剩余寿命来看,A-10C机队服役到2028年以后并不是大问题——美军冷战后期的机型都具备极高的寿命冗余,比如F-15C最高可能的使用寿命高达1.4万小时 。

而去年美军表态,要无限期推迟A-10退役日期后,同时也表态将开始正式考虑A-10未来替代问题 。

美国空军的一份有关近距支援任务新型攻击机需求的草案文档目前正在美国国防部内流转,空军已经预留了一些预算资金给“AT-X”研究项目,这将是为了实现美国空军的下一代教练机的轻型攻击机型 。而一种全新的A-X飞机也正在考虑之中,但是这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发展 。

其他网友观点

美国可以用阿帕奇和炮艇机完全替代A10,但是阿帕奇比A10更贵,炮艇机更不用说了,现阶段A10还是最有性价比的,而且防护力非常好,战损比阿帕奇还少 。至于为什么不造,原因无非是钱不够,美军想用有限的预算买F35,反正国会会给A10费用延寿,因为战场上步兵最喜欢的还是A10,比阿帕奇快,火力猛,能解决问题,炮艇机因为太少,一般不会在战区巡逻,假设步兵在离基地100公里地方需要支援,召唤阿帕奇需要30分钟,A10只要10分钟,显然A10的效能远强于阿帕奇!

其他网友观点

A10雷电是一款单座双发亚音速攻击机 。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力量 。于是北约提出了所谓的空地一体战的新打法 。其中,近距支援攻击机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随着苏联的解体,昔日的钢铁洪流变成了废铜烂铁 。A10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军事对抗压力的大幅减弱,A10自然会被削弱订单 。另外随着地面防空火力的不断升级,A10雷电面对的威胁越来越强 。美国空军希望以新型的F35来代替A10雷电 。然而,残酷的是F35根本无法做到A10雷电的任务 。在美国陆军强烈要求下,A10的服役期限不断延长 。目前,美军面临的是所谓的反恐战争,基本上不太会遇到大量装甲集群 。所以,在打击恐怖分子上,出动A10有些过于奢侈,所以美军试图用螺旋桨攻击机来替代A10,并以先进对地攻击武器互相补充来对地面部队进行掩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