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过程 。古人已认识到一部分药物的毒性反应,但限于各自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不同,故对同一药物,或日有毒,或曰无毒 。一般地说,对较快发生毒性反应的药物认识比较清楚,而对一些缓慢发生或蓄积产生的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常被疏忽如黄药子连续服用时间较长可以引起中毒性肝炎,而该药自宋·马志等《开宝本草》记载为“无毒”以后,历家本草著作未有言其有毒者尤其对不良反应中的过敏反应则几乎很少认识 。因此,即使古人认为无毒的药物,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本书所列的人参、当归之类即是例证 。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沧海桑田,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大气污染、微量元素的改变等等,都会影响既往“地道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甚至使药材中有害元素积累,导致临床上产生不良反应 。
据现有资料,中药的不良作用可反应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以消化系统居首位,以变态反应最多见,而且中药中毒作用复杂,靶器官不专一,常为多器官受损 。
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通常称为过敏反应(或称超敏反应) 。它不可与药物毒性反应相混淆由于遗传个体的差异,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的代谢过程并不完全相同,或所产生的几种代谢产物比例不同,因而致敏的可能性差异很大药物的变态反应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一定联系,还与机体生理机能状态有关,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或副交感神经张力较高,体内乙酰胆碱堆积,又缺乏足够胆碱脂酶的人,易于发生过敏反应 。含蛋白质的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较高;有机化合物高于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砷、汞)盐高于轻金属盐 。发生过敏反应的用药量一般并不超过常规剂量 。药物剂量与变态反应症状的轻重一般无绝对关系,很小剂量也会引起发病,此点可作为药物中毒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中药引起的变态反应多数属于速发型,约/3为迟发型,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皮肤疹型有荨麻疹、泛发性红斑、接触性皮炎、毒、固定性药疹等,以荨麻疹和接触性皮炎为常见 。而以过敏性休克为最凶险,若无及时得力的抢救可致生命危险杜氏综述国内中草药所致各型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占14过敏性休克一般在变态反应原进入体内几秒至几分钟内发生,有1例因被蜜蜂螯叮后,于2小时30分钟后致过敏性克的报道,应属特殊例外 。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约有以下几种:
1.剂量过大早在唐代王的《外台秘要》已有“服药过剂”中毒的专章,近代有的医生为求速效,剂量常有加大,且目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其实,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药物之浓度增加作用可与之俱增 。但达到最大作用之浓度后,若再增加浓度,则不能再增加治疗作用,甚或出现相反的结果,所谓过犹不及有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过量服药 。有人统计122例中药中毒者,由于剂量超大(数倍至数十倍)引起的有107例,占87.5%13. Paraclsus氏说:“在毒效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和必须使用的参数,是取决剂量 。”
2.滥用中药有的病人过分相信某人传教的单方秘方,或自己采药,误用或滥用;或游医的胡乱用药而引起中毒 。近年出现的某些不良商业行为,标榜“纯中药制剂”,自目扩大适应症,长期服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
3.过敏体质某些中药可以引起过敏反应,中药为大分子生药,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
4.运输和贮存保管不当长途运输及仓库贮存保管不当,以致药材变质,产生霉菌毒素 。
5.炮制工艺不精中药的加工炮制十分讲究,不少中药经过炮制可以减轻毒性,并有专著可供参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凭直观和经验,如果有些中药炮制不精,就容易发生毒副反应 。
6.煎煮不当有些中药即使有毒,如经过久煮,即可减少毒性 。
如细辛煮沸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附子宜久煮诸如此类,医者必须口头叮嘱病家 。
7.对中药的检验、鉴别经验不足,以致收购错误有报道误将丝石竹当作桔梗,莫菪子当作菟丝子,造成多人发生毒副反应 。在中成药也存在“同名异方”现象,例如万应膏《证治准绳》《医宗金鉴》
《疡医大全》的处方各不相同,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就难以分析是按何种处方配制的 。至于伪劣鼎(如将术混充参三七商陆伪制西洋参等),鱼目混珠(如曼陀罗子混入补骨脂砂误作芒硝等)均有报道 。此外,由于管理不善,错发砒霜、蟾酥引起中毒死亡的事故也有发生 。
8.有时中药制成注射剂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
9.间接引起中毒目前广泛施用农药,作为药用的动、植物,亦可遭受污染 。不少中药生药又是不经淘洗的,可能残留农药较多 。日本有人报道,一些市售生药,其农药残存量为食用作物的10倍以上 。
因而也可引起人体中毒 。
10.有些疾病的本身,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也可能起作用 。
11.无意识误食中毒 。
12.有意识服毒 。
13.某些可作为食品的动、植物,如处理不当,亦可引起毒副反应 。
国外有资料认为有76.2%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因为使用了发生毒性反应可能性高的药物,这同样也是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具有毒性作用的中药的用量,近代新编的几种中药书籍记述极不统一,如“砒石”每次用量,河北新医大学主编的《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0.)为.0003~0.0015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2.)为0.002~0.004克;北京中医学院编的《中药学》(1979.10.)为0.09~0.15克 。相差10~100倍 。又如“斑蝥”,北京中医学院编的《中药学》为0.03~0.06克;黄燮才主编的《实用中草药原色图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为0.05~0.1克汪济美等编的《中医药题解》(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为0.3~0.6克相差亦达10倍 。对含毒中药的极量应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