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少腹逐瘀汤的配方组成
【组成】小茴香7粒,干姜0.7~10g(炒),延胡索3~
10g,没药7~15g(研),当归10g,川芎3~10g,肉桂3g,
赤芍7~15g,蒲黄10g,五灵脂7~10g(炒) 。水煎服 。
【功用】活血,化瘀 。
【适应证】少腹积块疼痛,或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少腹胀满,经病崩漏,白带,不孕等病证 。
【邓氏临证心得】临床体会,本方对于妇科多种疾病有效,如少腹积块疼痛,或经痛之喜按者,经水过多,或断续淋沥不止者均有效 。若用于经水过多,蒲黄应用蒲黄炭 。王氏自称本方为“种子安胎第一方” 。此方对于月经不调所致的不孕症确有良好的效果,对于附件良性肿块亦有效 。该方小茴香可用5~7g,其他各药亦可稍增其分量 。
【邓铁涛少腹逐瘀汤的配方组成】曾治梁某,男,50岁,干部 。初诊:1965年4月19日 。
患者于年初起,下肢疼痛逐步加剧,只能行走二三百米,站立不能超过半小时,原患有高血压、阳痿,经某军队医院用脉搏描记器描记,其足背动脉无搏动,确诊为“股动脉硬化症” 。患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求治亦确诊为此病,但未能获得有效的治疗 。诊查:面色黄滞,痛苦面容,下床站立下肢疼痛,步履艰难,夜间疼痛加剧,难眠,舌质暗嫩,苔白兼浊,脉尺弱兼涩象 。辨证:脾肾两虚兼血瘀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行血,祛瘀通脉 。处方:①人参10g(另炖)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淮山药15g,牛膝15g,杜仲12g,续断15g,丹参15g,当归6g,赤芍15g,甘草5g,土鳖虫10g②外治用海桐皮12g,细辛3g,艾叶12g,荆芥9g,吴茱萸15g,红花9g,桂枝9g,川断9g,当归6g,羌活9g,防风9g,生川乌12g,生葱4条 。水煎,并在煎液中加入米酒、米醋各100ml,热洗患肢,每天2次有时根据病情在内服方中选加桃仁、红花或枸杞子 。用内外法治疗3个月后,患肢疼痛消失,已能行三里许,能站立一二小时作报告 。脉搏描记器检查,足背动脉已有脉搏波 。继续用上法巩固2个月痊愈 。追踪观察20年,未见复发 。
又治白某,男,50岁,干部 。初诊:1974年1月17日 。
患者于1972年7月起,左下肢渐进性疼痛麻木,慢行不到500m,急行不能达100m,即觉股部疼痛,不能坚持,患腿测不到血压,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均高于正常值 。某军区总医院确诊为“左股动脉狭窄,闭塞性粥样硬化症”,经多年的住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特邀会诊 。诊查:症见下肢痹痛时轻时剧,不耐站立,走路难达百米,面色暗滞,唇暗,舌边红,苔白,脉稍数而寸弱,左趺阳脉仅可触及,但甚微弱 。
辨证:血瘀闭阻 。治法:化瘀通络为主,佐以补气凉血 。处方:①太子参15g,丹参15g,赤芍18g,牡丹皮9g,豨莶草9g,桃仁9g,水蛭9g,牛膝12g,忍冬藤30g,罗汉果30g,威灵仙9g 。水煎服,每日1剂 。②外治用药渣,加生葱5条,生姜12g同煎,并在煎液中加米酒、米醋各50ml,热洗患腿(从腹股沟洗至足趾)二诊:3月11日 。天天坚持用上法,至再诊时病情好转,已能走约3km路,急行可达0.5km,患腿血压为15.5/12kPa 。诊其面色由滞转润,唇稍暗,仍时觉患腿麻痹,舌边稍红,苔白,脉数,寸部稍弱 。治守上法 。
处方:太子参15g,丹参15g,赤芍18g,牡丹皮9g,桃仁
9g,牛膝12g,水蛭9g,稀草9g,忍冬藤30g,罗汉果30g,威灵仙9g,红花4.5g 。外治法如前 。此案治疗3个月康复 。
此病一般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糖尿病者发病可较早),病机主要是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使下肢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 。表现为下肢疼痛,不能久站,间歇性跛行,休息时痛,股动脉搏动减弱,腘动脉和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严重时可引起足趾溃疡与坏疽 。
本病属中医的血瘀证范围 。两病例都见下肢痹痛,不耐站立行走,足趺阳脉微弱甚至无脉,这些是瘀阻脉道的重要征象 。致瘀之因,主要是气虚气滞 。这正如《灵枢》所云: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第一例偏拟重于阳气虚衰,故重用人参、黄芪,佐以茯苓、白术、淮山药以加强补气之力,气行则血行 。第二例虽有气虚,但不甚,主要偏于瘀实并兼有郁而化热的征象,故只用太子参一味以补气,并用了牡丹皮、忍冬藤以清络热,祛瘀药用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此乃效法于王清任之《医林改错》赤芍活血祛瘀并能疏肝以利气机之舒畅;桃仁破血并能滑肠以利腑气之通调;红花祛瘀力专,轻散而活络;丹参清凉活络,通心利脉 。四味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祛瘀利脉之功 。用牛膝一味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 。上述两例还分别选用土鳖虫和水蛭,是取其善走窜经脉而更好地发挥活血通脉的作用 。其中水蛭破血之力较土鳖虫强,故用在偏于瘀实,第一例只用土鳖虫,又因兼有阳虚,故用杜仲、川断以温肾助阳,协助参、芪以解寒凝血脉之弊;第二例瘀实郁结,故用豨莶草、罗汉果以舒筋通络,并用威灵仙以助之,增强其效力 。
【解读赏析】另外,本方可治妇科杂病 。妇科杂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只要是因“寒”和“瘀”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肌瘤、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用此方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如治痛经,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据统计约有30%~70%的妇女患过不同程度的痛经 。该病主因是风冷寒邪客于胞宫,使冲任气血失调,瘀阻胞宫,导致行经疼痛者居多 。故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时少腹剧烈疼痛 。
少腹寒凝血瘀证为其主症,主要见于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 。此症可见经血红色、黯红、有块;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本方可治月经不调,如月经过少,疗效十分明显 。又如治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急性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尚好,但慢性盆腔炎应用抗生素疗效则很不满意 。慢性病变者主要表现出寒湿凝滞或虚寒征象,症见少腹隐痛,腰骶部酸痛,小腹冷痛 。劳累或经前、经期加重,遇冷亦加重 。盆腔检查发现子宫有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增厚或条索状物,轻压则痛,脉象沉涩或细弦 。
实验室检查宫寒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均较正常人增大,说明这类病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程度,红细胞内黏度异常 。服用少腹逐瘀汤后,能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说明本方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症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 。
本方尚可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生长于宫腔以外的位置,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属于“痛经”“症瘕”“不孕”范畴 。淤血是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性质,而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本病如发生于卵巢,则可形成临床所见的巧克力囊肿,临床表现主要是腰骶部疼痛不适,又进行性加重之痛经,且多为继发性痛经,严重者亦可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妇科检查子宫呈后倾位,可稍增大、活动差,盆腔可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囊性包块,活动度差 。结合B超多能作出诊断,少腹逐瘀汤为主治疗,有效率能达90%以上 。
本方还治卵巢囊肿 。卵巢肿物多无明显症状,如囊肿大者可有腹部增大及腹胀等表现,如卵巢囊肿直径小于5cm者,多为B超下发现,本病在祖国医学中系“症瘕”范畴 。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或兼湿热,或兼寒凝,故临床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消症除瘕为主 。
本方还治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属症瘕范畴,主要成因乃胞宫受寒邪所侵,气血瘀结,脉络不畅所致,治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及温经散寒 。此外,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不孕症 。
不孕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先天性生殖系统发育不全及畸形等难以治效者外,辨证论治有时能收到效果 。凡月经不调,或并无症状而舌脉有瘀证者,邓氏每用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王氏说: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即能怀胎)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 。《医林改错》还举了一个60岁老翁之妄服此方得子之病例 。但王氏此方不能说百分之百有效,只适宜于有瘀证之不孕 。邓氏之友人何氏其妹在天津某学院任教,结婚六年未孕,身体健康尚可,月经时有不调,问治 。考虑可能淤血为患,乃书王氏少腹逐瘀汤予之,小茴香用2g,炒干姜用3g,另加地黄9g 。为什么加地黄,因未见患者,不知其属寒属热,故加地黄养血活血并制肉桂之温燥 。用少腹逐瘀汤凡舌上少苔、舌质偏红者,邓氏常用地黄以易肉桂心 。患者服药十剂后得孕 。本方对痛经、慢性盆腔炎有效,习惯性流产之属瘀者、少腹肿块(良性肿瘤)等亦有一定的效果 。
推荐阅读
- 邓铁涛血府逐瘀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通窍活血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五灵止痛散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咳嗽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秦艽牵正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羚羊角骨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补阳还五汤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充血性心力衰竭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冠心病方的配方组成
- 邓铁涛莲葚汤的配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