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加减治胃神经官能症医案
胃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 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 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 , 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 , 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
本病起病多缓慢 , 病程多缠绵日久 , 症状复杂 , 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 , 临床以上腹疼痛 , 餐后呕吐 , 嗳气反酸 , 胃灼热感 , 腹部胀满 , 食欲不振 。可伴有失眠、健忘、心悸、焦虑不安等主要表现 , 常因精神因素而诱发 , 或因情绪变化而波动 , 也可因精神疗法而暂时缓解 , 物理检查无器质性变化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 ,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 , 导致高级神经活动障碍 , 从而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 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功能失调而致本病 。治疗上应着重于调节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 。
本病属中医的“腹痛”、“腹泻”、“梅核气”等范畴 , 本病多由情志失调所引起 , 虽病位在胃在肠 , 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主要由于肝气郁结 , 乘脾犯胃;或思虑伤脾 , 脾胃虚弱;或肝气郁结 , 日久化热 , 致肝胃郁热所致 。
【临床应用】
杨氏等应用越鞠丸治疗为神经官能症89例 , 男性22例 , 女性67例 , 男:女=1:3.04;年龄20~68岁 , 其中20~30岁19人(占21.3%) , 31~40岁27人(占30.3%) , 41~50岁34人(38.2%) , 51~60岁6人(占6.7%) , 61岁以上3人(占3.4%);左上腹疼痛51人(占57.3%) , 右上腹疼痛28人(占31.5%) , 左右上腹均痛10人(占1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 轻者仅有左或(及)右上腹发作性饱胀不适 , 嗳气等;重症则有严重的胀痛、剧痛 , 甚至绞痛 , 可放射至下胸痛疼痛的程度与胀气的程度相一致 , 胀气消失时 , 腹痛亦减轻或消失疼痛发作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 , 持续时间不等 , 排气后 , 疼痛可缓解 。多数患者可闻及肠鸣音 。有时反复变换体位诱导排气但气体仍不能排出 , 约1/3的患者有便秘 。查体时疼痛局部可扪及不固定的软性1/3肿块 , 轻压痛一般查不出其他阳性体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 如头痛、头晕、心悸、失眠、敏感、多疑、急躁、抑郁、恐惧或遇事容易激动 , 易发脾气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应十分慎重 。首先 , 应详尽地听取和分析患者诉述 , 仔细进行体查 ,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 , 采取X线和内窥镜检查 , 粪便化验等手段 , 以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 , 也应进行各种检查 , 以排除肝胆系统疾病和胰腺疾病 , 拟诊为此病后 , 还应密切随访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观察 , 才能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结肠脾曲综合征应与冠心病、左侧胸膜炎、胰腺炎及左肾结石等鉴别 。结肠肝曲综合征应与肝胆系统疾病右侧胸膜炎及右肾结石等鉴别 。结肠脾曲、肝曲综合征上腹同时积气胀痛应与消化道溃疡等鉴别 。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作频率 ,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①精神心理指导与应用精神调节药:治疗此病的关键在于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 调整脏器功能 , 将临床资料逐项告诉患者 , 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相应的解释 , 耐心地进行启发、开导和精神支持 , 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 , 解除忧虑、恐惧心理 , 增强对本病的治疗信心 。适当应用谷维素、地西泮(安定)、柏子养心丸对本病的康复有一定好处 。②生活饮食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 帮助病人分析何种食物能诱发症状的出现 , 告诉病人尽量进食不产气、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食物 。③对症治疗:腹痛者可用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山莨菪减(654-2)、颠茄片、阿托品等 , 腹胀者可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消胀片 , 便秘者可适当服用缓泻剂 , 如通便灵、胃肠舒胶囊等 。④中医治疗:本病属中医学肝郁气滞的范畴 , 治疗以行气解郁为主 , 可用越鞠丸加减 , 药用:苍术9g , 香附9g , 木香9g , 神曲9g , 郁金9g , 柴胡9g , 当归9g , 莱子9g , 炒麦芽30g , 白芍15g , 甘草12g水煎服 , 日1剂 , 早晚温服 。⑤简易疗法:可针刺足三里、天枢、支沟穴 。治疗结果:89例患者经用上述方法治疗 , 1d后腹痛消失25例 , 占28.1%;2d后症状消失者42例 , 占472%;3d后症状消失者16例 , 占18.0%;用药3d后不好转为无效6例 , 占6.7% 。总有效率为93.3%
按: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 , 一般认为不良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内脏感觉对某些食物过敏 , 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 , 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 , 均可干扰高级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 , 而造成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不能很好地控制自主神经活动 , 引起支配胃肠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使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不协调;部分患者内脏感觉对某些食物过敏易产生气体 , 如奶制品、大豆、空心菜、洋葱等属于产气食物 , 食用3~4h后自觉腹内有一个气包窜向右侧腹、上腹部及左侧腹 , 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 。另外 , 结肠肝曲、脾曲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在移行的过程中两次转折 , 而造成结肠内的气体易在其前方蓄积 。又因解剖上 , 脾曲位置高于肝曲 , 其气体更容易蓄积 。在结肠功能紊乱的情况下 , 此转折处易受其前方蓄积气体的刺激 , 使该局部肠管产生痉挛性收缩 , 又因该处气体不易顺利通过 , 而造成其前方肠管压力增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 尤其成年女性到更年期 , 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更易失衡 , 故发病率高 。中医学属“肝郁气滞” , 常出现胀疼窜走、时作时休、痛行两胁等症 。本病在治疗上主要矛盾是高级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 对忧虑失眠患者给予镇静及催眠药 , 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之平衡 , 使其更好调节自主神经 , 维持胃肠的正常活动 , 尽量不进食致敏食物 , 用解痉药缓解肝、脾曲肠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疼痛 , 在服西药的同时 , 最好合用越鞠丸加减行气解郁 , 比单纯用西药疗效明显 。
【病案举例】
(1)马某 , 女 , 33岁 , 1997年3月15日初诊 。因生气致呃逆、嗳气 , 反复发作1年余 。某医院胃内窥镜检查 , 食管及胃未见异常 , 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 , 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后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 诊见呃逆频频 , 声高气促 , 呃声洪亮 , 胸膈痞闷 , 似有物阻 , 脘腹胀痛 , 痛引两肋 , 食少纳呆 , 面色晦黯舌质淡红 , 舌苔薄黄 , 脉弦而涩 。中医诊断:呃逆 。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清热和胃降逆 。方用越鞠丸加味 , 药用:香附15g , 川芎10g , 苍术7g , 栀子10g , 神曲15g , 柴胡、半夏各10g , 代赭石30g服药7剂 , 呃逆渐止 , 纳食亦增 , 依上方加减出入20余剂 。诸症悉除32
按:本例系生气恼怒 , 情志不畅 , 肝失条达 , 肝气横逆 , 木不疏土 , 犯胃及脾 , 胃失和降所致 。以越鞠丸开郁行气、舒畅气机;加柴胡疏肝理气 , 宣畅气血 , 旋转枢机;半夏、代赭石降逆止呃;诸药相合 , 气行郁散 , 升降相因 , 呃逆自除 。
【越鞠丸加减治胃神经官能症医案】(2)司某 , 女 , 43岁 。因食后呕吐2月余 , 于1995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自诉其母因食管癌死亡 , 其母住院期间 , 患者因照顾其母常在病房就餐 , 自感病室内不洁 , 餐后经常呕吐 , 伴呃逆不畅 , 厌食嘈杂 , 失眠多梦 。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未发现异常 。内科诊为“胃神经官能症” , 给予地西泮、谷维素、维生素B6等治疗20余天病情无明显好转 , 舌脉见:舌淡红 , 边有齿印苔腻 , 脉濡 。证属湿阻中焦 , 胃失和降 。方用越鞠丸加减 。3剂后呕吐减轻 , 继服3剂病愈 。
推荐阅读
- 越鞠丸加减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急性胆囊炎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胃石症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反流性食管炎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急性食管炎医案
- 越鞠丸加减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