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加减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医案

【越鞠丸加减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医案】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 , 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 , 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梗塞感 , 有时固体食物较流质更易吞咽 , 温热食物比冷的食物容易咽下 。吞咽困难症状有缓解期 , 间歇发作 , 且时轻时重 。
精神情绪变动可影响症状 , 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 。随着病程发展 , 缓解期逐渐消失 , 吞咽困难呈持续性 。由于食物滞留在食管内 , 常呈现呕吐 , 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 , 不含胃酸 。食物在食管内长时间潴留后吐出 , 带有腐臭味 。食物溢流入呼吸道则可引致吸人性肺炎或肺脓疡 。并发食管炎或黏膜溃疡则胸骨后疼痛加重 , 并可有少量呕血 。病程长 , 吞咽困难重的病例可出现消瘦 。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属中医“噎膈”范畴病因为饮食不慎 , 情志不调 , 或其他各种原因损伤食管 , 形成瘢痕 , 从而导致气机阻滞 , 痰凝热郁 , 胃气上逆而发病 。气血痰郁积于内 , 气机升降失职 , 故而咽下困难;经络阴滞不通 , 则时有疼痛;胃口阻塞 , 食不得下 , 随气上逆 , 即反流而出 。越鞠丸行气解郁 , 善消六郁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越鞠丸有抗抑郁作用 , 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 , 男 , 34岁 。主诉:就餐时因生气而出现吞咽困难1月 。伴胸骨后刺痛 , 嗳气 , 呕出宿食 。舌淡 , 边有齿痕 , 苔薄白 , 脉象弦滑 。钡餐透视提示: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上消化道镜检查:食管 ,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 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证属:“噎膈”、“梅核气”证 。治疗服中药 , 越鞠丸加味 。药用:川芎10g , 香附10g , 苍术10g , 苏梗10g , 酒大黄10g , 栀子6g , 木香6g , 三七(冲)6g , 射干15g , 藕节15g , 白及15g , 郁金15g , 丹参30g , 威灵仙30g , 蒲公英30g , 败酱草30g , 焦三仙各20g , 云南白药0.5g(冲服)每日1剂 , 水煎分服 。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耳穴:胃、贲门区、交感 ,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按揉至发热为度 , 日数次;天突、内关、巨阙、足三里 , 膀胱经取膈俞至三焦俞之间的敏感点 。前四穴强刺激10min , 平补平泻法 。背俞穴得气后使针感传至前胸部 。经治1月后诸症悉平 , 病告痊愈 。
按:中医学认为 , 此病多由于忧思郁怒 , 过食辛辣或偏近酒色所致 。病在食管属胃气所主 。治疗须趁胃气未衰之时 , 早期治疗 。临证必须明审虚实寒热 , 不可拘于成方 , 偏执一端 。气郁则血行不畅 , 痰湿内生 , 故遣方用药以行气为主 , 祛瘀化痰 。配合针灸激发诸经经气 。内外兼治 , 取长补短 。亦用于证因类同的各种胃病 。本法适用于此证初期 , 若病久致虚则当另立法门 , 易方论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