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养生 盘点小满节气各地的气候特征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就要到了,在小满节气里全国各地的天气基本上都是要转为炎热的 。但是由于受到各地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 全国各地的小满节气气候还有所不同 。因此小满节气养生我们首先要了解下各地的气候变化才行 。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每当小满节气的到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都会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
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 , 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
【小满节气养生 盘点小满节气各地的气候特征】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正常情况下,假如小满时节我国北方的冷空气能够深入到较南的地区,南边的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 , 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 。
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 , 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 。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 , 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 , 忙得不知他”
这里说的三车其实指的是水车、丝车还有油车 。
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 。可家里的蚕宝宝也要细心照料 , 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 , 治车缫丝 , 昼夜操作” 。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
此外 , 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 。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 , 犁耙高挂”之说 。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
天气变化无常养生保健要六防
第1防:防余寒
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 , 林主任建议,早出晚归者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 。
此时湿度大,风湿顽疾易复发,因此不要久居潮湿之地,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穿衣要护住关节,可穿七分袖或七分裤衣服 。
第2防:防过敏
春暖花开,桃杏争艳,杨柳飘絮,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了,此时最易诱发过敏性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林主任指出 , 防过敏的根本办法还是调理好体质,推荐晒项背 。由于背部有各种重要俞穴,因此晒太阳以晒项部背部为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
第3防:防疫病
春末夏初,气候温暖湿润,蚊、蝇、细菌迅速繁殖生长,易传播疾病 。居家防蚊虫,要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和杂物,必要时可适当使用蚊香、药物、光源等来驱蚊杀蚊 。每日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衣被尽可能置于阳光下暴晒,定期洗晒日常用品、玩具等 。
为防疫?。夷诳沙Q部捎弥幸┤绮允酢丁⑸借汀总啤⑤牌选⒋ㄜ骸⑾愀健⑷舛罐ⅰ⑥较愕茸灾葡隳夜矣诖餐坊蛩嫔砼宕?nbsp;, 以起到芳香化湿、祛风驱瘟的作用 。
第4防:防伤脾
现在空气湿度相对较大,而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最易犯脾,易致脾失健运、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佳、呕吐、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腻不爽等症状 。
林主任提醒,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时,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 。不要迫不及待地喝冷饮,以免损伤脾胃 。推荐健脾茶:炒薏米、大麦茶一起用沸水冲泡,泡淡为止,能健脾祛湿 。
第5防:防肝亢
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起肝阳上亢,继而诱发春末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牙痛、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的“春火”,老百姓俗称的“上火” 。
防“春火”,除了避免熬夜,注意调整情绪 , 饮食上要定时定量 。推荐一道桑葚茶作为茶饮:鲜桑葚果30克,放入砂锅中,加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饮,能养阴生津、养血柔肝 。
此外,按压太冲穴(在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 每日按压1~3分钟 , 揉100~300下,也可助防肝亢 。
第6防:防过汗
出汗过度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 。因此 , 养生谨记“懒散形骸 , 勿大汗 , 以养脏气” , 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八段锦等 。汗为津液所化 , 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上升与津液固护 , 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 。
结语:通过大家对上文的阅读我们知道 , 不管您处在哪一个地区 , 小满节气的气温都会有所变化 , 所以在这种气候变化的时节里面 , 大家必须做好一定的预防和养生保健工作才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