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中的“奇葩”
在古代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影,那时候我们以戏曲为主要娱乐,从而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文化,皮影戏就是其中的一个奇葩,在湖北文化里更是有着汉江“土电影”自称,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动画效果于一身 。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湖北皮影戏的代表,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凡举办谢神会事,就有唱皮影戏的内容,日久成俗,伴随着皮影戏的发展,与皮影相关的雕镂艺术也日臻成熟 。江汉皮影以其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
皮影戏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
江汉皮影所操作的皮影,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大多使用的是“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四种风格 。“皮格”为仙桃绣花堤皮思金、皮思银兄弟二人所创,影子制作细腻,正反如一,呈剪纸风格 。
“汤格”为潜江王场皮影雕刻师傅汤玉堂所创,其皮影以花草图案精细见长;“郭格”为潜江三江口郭大彪之父(生卒、姓名不详)所创,尤以人物造型逼真传世;“杨格”为原沔阳皮影队成员杨双林所创,影子身形较其他风格影人细长、孔大、透光性好 。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着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 。以一张白色幕布为道具,表演者站在幕后支配影人,呈现影像给观众,说、唱故事,表演者一般为两三人 。江汉平原皮影戏唱腔艺术主要有两大主腔:歌腔和渔鼓腔 。
“歌腔”即鸡鸣腔,又称“阳腔”,源于潜江市境内的古阳(扬)水 。“腔不腔、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它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歌腔已经衰微,江汉各地皮影戏以唱沔阳渔鼓腔为主 。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 。迨至清未,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并取代了大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 。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 。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亢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 。
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 。多来自文学创作,小说、文学诗集、各朝代的民间故事 。这些“剧本”脚本一般很简短,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即兴作词,歌腔要求一段情节一个韵,不打“么板”不准换韵,筒子腔皮影则四句即可换韵,因此其口头文学性较强,艺人们有“口头才子”之称 。语言艺术也多为方言 。
对中国文学史、音乐史的研究价值 。江汉平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汉皮影保留的楚风,楚韵和楚音乐是极其重要的 。
江汉平原民间文学、音乐、风俗习尚的传承价值 。江汉皮影现场演出即兴发挥的民间口头文学,所表现的方言俚语,地方风情是一幅典型、完整而生动活泼的风俗画 。同时,又是集传承地方音乐、风俗、道德审美等多元素于一身,且是具有原滋原味的唯一载体,对保存地方文化具有缓解市场经济冲击,世界大同导致的变异和地方文化失传的作用 。
【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中的“奇葩”】江汉平原雕刻艺术的源头性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江汉皮影雕刻艺术对江汉皮影的艺术审美,及其雕刻特色、流变具有源头性研究价值 。在造型上,江汉平原皮影尤以图案精细,人物造型逼真,与国内其它地区户内演出的皮影造型比较,以其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圆润舒展,影大见长,形成了江汉平原皮影在户外演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 。
推荐阅读
- 古老的艺术气息--北京皮影戏
- 源远流长的湖南皮影戏文化
- 平原县美食
- 地域文化详解:福建四大平原分别是哪些
- 《Jupiter》MP3歌词-平原綾香 _ひらはら あやか
- 河套平原遥感拍摄的适宜季节
- 《平原游击队》当中,李向阳为何使用一只没有准星的“驳壳枪”?
- 美国这么好的大平原为什么没有几千年历史,以前为什么没发展起来?
- 指广阔的平原的成语
- 为何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般比较贫困落后,平原地方经济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