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医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脑血管痉挛收缩或扩张引起的血流改变和障碍,牵涉痛觉纤维而致 。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常见病症,现代医学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病程缠绵,治疗困难,经久不愈 。主要表现为一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往往反复发作或两侧交替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性、剧烈性、搏动性疼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称之“偏头痛”,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年发病率为0.797‰目前,西医对此病主要为对症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脑风”、“偏头痛”范畴 。中医学认为痰邪上犯巅顶,阻遏清空,壅滞不通,亦使清阳不振,而头痛;痰与湿同时并存,水湿停聚,酿成痰湿,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故见头痛 。临床上多见的是风、痰瘀杂之而发病者 。唐容川《血证论》曰:“须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去”,“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总之,头痛的原因虽属多端,不论其病因如何,终为肝风上扰、痰浊蕴结及气滞(虚)血瘀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瘀阻脉络而所致 。人体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会于头,故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肾藏精,肾虚精少,不能上承,髓海空虚,脑失所养,痰湿上蒙清窍,清阳不展,脉络失畅,不通则痛 。故据其临床症状将本病辨为肝阳上亢、脑络瘀阻、气血亏虚、肝肾精亏、痰瘀阻络等证型,分别采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补气养血、滋养肝肾、祛痰通络等法治疗,其疗效肯定,且复发率低 。
【临床应用】
1.梅和平治疗1例因头部外伤所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头痛欲裂3年,遇劳及精神因素诱发,用乌梅丸加减,养血疏肝和中止呕、平调寒热 。服3剂后头部如释重负,余症减轻,再服6剂,诸恙皆除,以蜜制为丸善后 。
2.何红权报道1例病史为13年、头痛剧烈以巅顶为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中医证属厥阴头痛、寒热错杂,治以温阳止痛,方以乌梅丸化裁 。服药3剂头痛大减,再进3剂,诸症悉平 。
3.陈庆华用乌梅丸化裁治疗1例诉患血管神经性头痛13年的患者,近年来每年发作10余次,多因受凉诱发四诊合参,证乃上热下寒、气机失调为本,寒凝筋脉、血瘀气阻为标 。治以清上温下、行气活血,佐以搜络剔瘀 。服10剂病安,半年后小发1次,守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5年未再发 。
4.蔡景辉等谨守厥阴病机,临床上灵活运用乌梅丸,治疗厥阴头痛屡试屡效 。曾报道1例头痛反复发作5年余,以巅顶为甚,每因劳累、心绪不佳或外感风寒后而加剧,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证属厥阴头痛、心肝失调、寒热互见,拟乌梅丸加减 。服药7剂,诸症好转,续服7剂,头痛已瘥 。
【病案举例】
【乌梅丸加减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医案】张新等介绍:李某某,女,42岁,1990年8月12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6天 。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经颅脑CT及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现症:头痛阵发,疼痛甚剧,脑内觉冷,畏风寒,伴心烦失眠,腰背酸痛,时有耳鸣,骨节疼痛,四肢不温,面色微青晦,呕吐清水,脉沉弦,舌边尖暗红、苔薄白 。予当归四逆汤加活血化瘀药以温肝和胃、活血化瘀止痛服5剂无效 。细考其症,当属厥阴病,肝脾不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30g,川花椒10g,黄连6g,干姜8g,细辛6g,黄柏9g,附子8g,茯苓30g,党参10g,肉桂6g,川芎15g,吴茱萸9g,白芷10g,甘草6g.8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减轻,舌转淡红,脉弦,去茯苓,续服12剂,病愈 。随访2年无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