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加减治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医案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的结果 。
纤维增生是机体对于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各种病因所致反复或持续的慢性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导致肝脏持续不断的纤维增生而形成肝纤维化,从许多慢性肝病,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病理演变来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连续的发展过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现代影像学手段如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发现肝包膜增厚、肝表面轮廓不规则或呈结节状、肝实质的回声不均匀增强或CT值增高、各叶比例改变、脾脏厚度增加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增宽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测定肝脏动脉和门脉的血流量及功能性门体分流情况,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特别是HA和PCⅢ对早期肝纤维化的价值最高,同时也受肝脏炎症程度的影响 。
肝纤维化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扑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调达;瘀血停着,闭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越鞠丸有抗抑郁作用,方中的栀子有保肝利胆作用,香附、川芎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
【病案举例】
邢氏、杨氏应用越鞠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92例,男79例,女1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平均年龄40.5岁(29~60岁) 。诊断标准:按1995年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定诊断,并排除伴心、肾、内分泌血液病、妊娠和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影响药效评价因素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越鞠丸加减 。
对照组患者用茵陈合剂Ⅱ号(本方为协定处方),药物组成:苍术5g,栀子5g,川芎5g,甘草5g,香附10g,神曲10g,丹参10g,鳖甲10g,焦山楂10g,郁金15g,茵陈15g 。制成中药口服液,80ml,每天2次,早晚口服 。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同时用甘利欣注射液(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mg,每天1次,静点 。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HBV-M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总胆质酸(TBA)复常率治疗组分别为93.5%、91.2%、85.5%,对照组分别为90.6%、92.9%、88.3%,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变化:HA(ng/ml):治疗组治疗前为205.19士65.47,治疗后为126.70±50.86;对照组治疗前为193.72±61.21,治疗后为169.38±62.95;PC(μg/ml):治疗组治疗前为196.20±58.35,治疗后为162.917±8.72;对照组治疗前为204.32±55.49,治疗后为198.17±48.36;Ⅳ型胶原(-C)(g/ml):治疗组治疗前为136.5352.77,治疗后为79.45±47.61;对照组治疗前为140.1150.72、治疗后为117.62±49.34;LN(μgml):治疗组治疗前为205.51±61.36,治疗后为148.53±38.97;对照组治疗前为211.0966.13,治疗后为172.83±56.6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门静脉充血指数变化情况:治疗组23例治疗前为0.125±0.07,治疗后为0.085±0.06;对照组20例治疗前为0.123±0.075,治疗后为0.115±0.06按: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持续炎症损害、纤维化活动,缠绵难愈 。
【越鞠丸加减治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医案】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HA、PCⅢ、Ⅳ-C、水平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状况和门静脉充血指数联合检测,可作为肝纤维化的评价指标 。本病属中医“黄疸”、“胁痛”、“湿阻”、“积聚”等范畴 。其病机多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痰湿互结、瘀血阻络,血瘀是其病理基础 。中药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功效行气解郁,由苍术、香附、神曲、川芎、栀子组成 。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香附疏肝理气,神曲消食和胃川芎活血行气,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诸药组方,能使热清湿去,肝气得疏,脾运痰化,气行瘀散 。加郁金、丹参、鳖甲、焦山楂、茵陈、甘草可加强疏肝利胆,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功 。甘利欣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肝纤维化的持续活动与肝脏炎症损害、肝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加味越鞠丸与甘利欣注射液联合应用,可使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HA、PCⅢ、I-C、LN显着下降,门静脉充血指数变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阻断和逆转纤维化活动过程,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