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有人塌房,有人封神( 三 )


北上途中,汪元量听到宋度宗的昭仪王氏所写的一阕《满江红》,心中悲切,抚琴与之唱和:“更哪堪杜宇,满山啼血 。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 。”
汪元量如泣如诉的琴音,感动了元世祖忽必烈 。
后来,文天祥被押赴京,汪元量作为其旧识,得到允许,几度入狱探视,两人合奏《胡茄十八拍》,惺惺相惜 。直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汪元量与临刑前的文天祥诀别,从此天人永隔 。
忽必烈本来要召汪元量入宫,担任元朝宫廷的琴师,但汪元量眼见文天祥慷慨就义,年少的宋恭帝赵显也被遣送到吐蕃学佛法后,知道自己与宋室的缘分已尽 。
他拒绝元世祖许诺的高官厚禄,请求出家为道士,渡江南去,终老山水 。
从此,元廷少了一个优秀的琴师,世间却多了一个忠贞的隐士 。
梅兰芳|有人塌房,有人封神
文章图片

▲[明]《南中繁会图》,描绘南京城郊居民观看戏剧表演的历史场景
4
直至近代,戏曲界对艺人的要求依旧严格,正规的科班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技艺,还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
创建于清末民初,培养了马连良、裘盛戎、叶盛兰等京剧名家的富连成班,在创班伊始就定下学规,不许艺人逾越底线:
“一、要养身体;二、要遵教训;三、要学技艺;四、要保名誉;五、戒抛弃光阴;六、戒贪图小利;七、戒研究赌博;八、戒乱交朋友 。”
梅兰芳|有人塌房,有人封神
文章图片

▲富连成班合影,曾培养马连良等京剧名角 。图源:网络
同一时期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正是艺德高尚的典范 。他为人一贯虚怀若谷、待人至诚,深得同行敬佩,在国家危难之际,更是大义凛然,蓄须明志 。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梅兰芳携一家老小,从上海租界辗转来到香港 。
作为梨园翘楚,梅兰芳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敌伪的“重点关照” 。日本军国主义筹建伪满洲国时,就曾多次派满族旗人邀请梅兰芳前去演出庆祝 。梅兰芳面对其屡次邀请,都义正言辞地拒绝 。
梅兰芳|有人塌房,有人封神
文章图片

▲年轻时的梅兰芳 。图源:网络
梅兰芳离开上海前夕,还有日本人发来邀约 。有人劝他说:“日本人对您一向友好,何必一定要迁居呢?”
梅兰芳答道:“他们的军国主义政府对我们国家的行为太可恨了,我有什么理由只管自己,不顾国家呢?”
蛰居香港期间,梅兰芳常常在夜间独自拉着二胡,一心想等战争结束后,重返舞台 。但此时,抗战形势愈发严峻 。
有一天,家人发现,梅兰芳不再刮胡子了 。梅兰芳是旦角演员,以往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每天都会刮脸,以保证妆容整洁,如今蓄须,意味着暂别舞台 。
浓黑的小胡子不久后挂在梅兰芳的唇上,连年幼的儿子梅绍武也为此感到好奇 。
对此,梅兰芳解释道:“别瞧这一小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 。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末,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 。如果他们还懂得一点礼貌,这块挡箭牌,就多少能起点作用 。”
梅兰芳|有人塌房,有人封神
文章图片

▲梅兰芳蓄须照 。图源:网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也不幸沦陷 。梅兰芳回到上海,为避免敌伪纠缠,从此闭门谢客,生活日渐窘迫,靠着典当字画度日 。昔日享尽富贵名利的京剧大师,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
有一年除夕,家人想找一个逢年过节都要使用的古瓷碗,却遍寻不到,梅兰芳这才说:“别找了,早就拿它去换米啦!”
当时,上海几家戏院的老板见梅兰芳一家生活困苦,争相请他出来演出,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
一名汉奸甚至以金钱利诱:“只要梅老板肯出来演出,百根金条立马送到府上 。”梅兰芳只是一笑置之,他在一幅《达摩面壁图》上亲自题上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
梅兰芳|有人塌房,有人封神
文章图片

▲梅兰芳与家人合影 。图源:网络
1942年,汪伪政府的褚民谊代表日军来访,请梅兰芳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巡回演出,以庆祝所谓的“大东亚战争胜利” 。
梅兰芳指着自己的胡须说:“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嗓子,已退出舞台了 。”
褚民谊不依不饶,嬉皮笑脸地说,胡子可以剃掉,嗓子吊吊总会恢复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