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呃逆医案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 以气逆上冲 , 喉间呃呃连声 , 声短而频 , 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 , 又称“哕逆” 。
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 。打嗝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 。其实横隔膜不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一块膜 , 而是一大块肌肉 。
它每次平稳地收缩 , 我们的肺部便吸入一口气;由于它是由脑部呼吸中枢控制 , 横隔膜的肌肉会有规律地活动 , 我们的呼吸是可以完全自 , , 主运作的 , 我们也不需要时常记着怎样呼吸 。打嗝时 , 横隔肌不由自主地收缩 , 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 , 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 , 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 , 以及胃、食管手术后等其他疾病均可引发膈肌痉挛 。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 , 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 , 与寒气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 , 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 俱还入于胃 , 新故相乱 , 真邪相攻 , 气并相逆 , 复出于胃 , 故为哕 。”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 ,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 , 其声哕 。”《灵枢·杂病》谓:“哕 , 以草鼻 , 嚏 , 而已;无息 , 而疾迎引之 , 立已;大惊之 , 亦可已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 , 属虚热 , 属实三证论治 , 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
呃逆又名、发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 , 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
可由饮食不节 , 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 , 肝气犯胃;或正气亏虚 , 耗伤中气等引起 。本病轻者可不治自愈 。少数危重病人晚期出现呃逆者 , 是元气衰败 , 胃气将绝之征象 , 预后不良 。
呃逆是指喉间气逆作声 。出自王肯堂《证治准绳》:“呃逆 , 即内经所谓哕也 。”呃逆一症 , 古称为哕 。顽固性呃逆者 , 病程均较长 , 久病无实证 , 故虚寒者多见 , 正如《溪心法·逆》认为:
“古谓之哕 , 近谓之呃 , 乃胃寒所生 , 寒气自逆而呃上”《景岳全书·呃逆》篇云:“寒呃可温可散 , 寒去则气自舒也”可以选用温中散寒 , 益气健脾之理中汤加吴莱萸以强温中散寒之力 , 辅以沉香、乌药、枳实、厚朴、陈皮降逆理气 , 佐当归活血养血 , 血行风自灭 , 以助降逆理气之功 , 配合生姜外贴内关穴位 , 使其降逆止呃之效更强 , 疗效满意 。
【临床应用】
1994年以来庄儒森用理中汤加味配合生姜贴内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3例 , 取得较满意效果 。23例患者中 , 男7例 , 女16例;年龄最小38岁 , 最大73岁;病程最短者2年7个月 , 最长者13年 。
主要表现为呃逆反复发作 , 呃逆发作持续时间最长10d以上 。治疗方法:内服基本药物为:千姜10g , 党参20g , 白术10g , 炙甘草6g , 吴茱萸8g , 乌药10g , 沉香3g , 枳实10g厚朴10g , 陈皮6g , 当归10g 。每日1剂 , 水煎服 。外用生姜两片分别贴于左右内关穴上 , 用胶纸固定 , 每隔8h换1次 , 持续贴至呃逆症状缓解为止治疗结果临床痊愈(呃逆症状缓解 , 随访1年未复发者)19例 , 好转(呃逆症状缓解 , 但1年内复发者)4例 。
党兰玉曾经治疗一呃逆重证患者 , 疗效甚佳 。
吴苏柳自2002年1月~2006年7月 , 应用旋覆代赭汤合理中汤治疗胃癌术后顽固性呃逆27例 , 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27例患者均为本院外科住院病人 , 呃逆持续发作超过24h , 经用镇静剂、解痉剂等常规治疗无效者 。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46~72岁 , 平均65岁;病程114d , 平均4.2d;全胃切除6例 , 胃大部切除21例 。
治疗方法:以旋覆代赭汤合理中汤治疗 , 药物组成:旋覆花、白术、生姜、法半夏各10g , 党参20g , 代赭石30g , 炙甘草6g , 大枣4枚伴腹满便秘者加制大黄10g , 厚朴6g;胃寒者加丁香、高良姜各10g痰多者加茯苓、陈皮各10g;发热者加竹叶10g , 生地黄30g;胃阴虚加沙参、麦冬、石斛各10g 。每天1剂 , 浓煎取汁100ml , 予口服或鼻饲 , 每次50ml , 早晚各1次 。5d后观察疗效治疗效果:临床治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 , 停药后1周未复发)15例 , 有效(逆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复发 , 但程度明显减轻或频率减少)11例 , 无效(呃逆症状无改善)1例 , 总有效率96.3% 。
【病案举例】
例1 , 患者女 , 61岁 , 退体职工 , 2001年11月5日初诊呃逆反复发作已11年 , 西医拟诊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下垂12cm暑天睡觉要用棉被盖腹 , 冬天需热水袋暖腹 。来诊时呃逆已持续5d未能缓解 。表情痛苦 , 形体消瘦 , 呃声沉缓 , 胃脘胀满不舒 , 纳差 , 厌冷食 , 便溏 , 舌苔白 , 脉迟缓 。方用理中汤加味:姜10g , 党参20g , 白术10g , 炙甘草6g , 吴茱萸8g , 乌药10g沉香3g , 枳实10g , 厚朴10g , 陈皮6g , 当归10g 。水煎热服 , 切生姜2片分别贴于左右内关穴上 , 2d后呃逆症状缓解 , 不再生姜贴穴上方续服15剂后 , 自觉精神好 , 胃纳佳 , 大便正常 。嘱其用人参炖服调养 , 随访1年未复发 。
例2 , 张某 , 男 , 78岁 , 农民 , 2004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月6日突发呃逆 , 其家属用柿蒂等药煎服无效 , 后频呃不止 , 求治于中医 。刻诊:呃逆频频 , 面唇淡青色 , 额上汗出 , 精神疲惫 , 四肢不温 , 六脉细弱 , 测血压12/8.7kPa 。辨属年高真阳素亏 , 寒邪直中少阴 , 阴寒上逆 , 客气动膈 , 旁及四肢 , 故见呃逆欲脱之重证 。治当温补脾肾 , 消阴摄阳 。急投理中汤化裁:熟附片12g(包 , 先煎) , 肉桂8g , 红参12g(包 , 另煎) , 千姜15g , 焦白术12g , 茯苓12g , 刀豆30g , 丁香6g(包 , 后下) , 炙甘草63剂 , 每日1剂 , 嘱每剂煎2次 , 文火煎40min , 取300ml药汁 , 频服 。二诊:连进3剂后 , 汗渐收 , 脉较前有力 , 测血压14.66/10.66ka , 精神稍振 , 呃逆频次明显减少 , 效不更方 , 继进3剂 , 煎服法同上 。三诊:偶见呃逆 , 精神气力恢复 , 测血压16/10.66kPa 。服至8剂 , 诸症霍然 。
按:本例系寒邪直中少阴 , 胃气上逆 , 寒气动膈 , 阳气欲脱案 。
【理中丸加减治呃逆医案】理中汤加味以温补脾胃、肝肾 , 其中红参、附子回阳救逆固脱 , 刀豆、丁香是治胃寒肾虚呃逆要药 。俾真阳得复 , 寒气得散 , 则汗收呃止 。故3剂症轻 , 8剂症除 。
例3 , 王某 , 男 , 61岁 , 2003年3月20日入院 。患者因胃癌在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 , 术后5d出现逆频作 , 不能自止 。曾给予镇静剂、解痉剂等常规治疗无效 , 仍觉呃逆不止 , 食欲、睡眠差 。
证见:形体消瘦 , 面色萎黄 , 呃逆频频 , 声音较响 , 舌质淡红 , 苔白略腻 , 脉弦虚 。诊断:呃逆(痰浊内阻 , 脾胃虚弱)治以降逆化痰 , 健脾和胃 , 方用旋覆代赭汤合理中汤加味治疗 。处方:旋覆花、法半夏、陈皮、炒白术、丁香、生姜各10g , 炒党参20g , 代赭石状消失 。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 , 患者食欲转佳 , 呃逆愈呃逆症30g , 茯苓10g , 炙甘草6g , 大枣4枚 。水煎服 , 服药1剂按:呃逆是物理或化学等因素刺激胸颈髓段及延髓等处的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反射中枢 , 引起膈肌、肋间肌及咽喉肌不自主收缩或痉挛的一种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 , 呃逆的发生多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
胃癌患者术后脾胃虚弱 , 痰浊内阻 , 阻滞气机 , 气动上逆所致 。方中旋覆花行水下气消痰 , 代赭石能坠痰降气 , 丁香降逆理气 , 合治胃气上逆、呃逆呕吐 , 共为主药;法半夏、陈皮降逆去痰 , 消痞散结 , 党参、白术、茯苓补气益胃 , 以治其虚 , 均为辅药;甘草、大枣助党参、白术益气和中 , 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止呕 , 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 , 使中焦健运 , 清升浊降 , 则吨逆可解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胆石症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变态反应性胃肠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