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大柴胡硝金散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柴胡10g,赤芍10g,焦枳实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姜厚朴5g,姜半夏10g,陈皮5g,矾郁金10g,炒川楝子10g,醋炒延胡索10g,六一散(包)30g,金钱草30g 。另:火硝4g,炙鸡内金4g,分两次调服,连服3天 。
【作用与功效】疏泄和降 。
【丁光迪大柴胡硝金散的配方组成】【适应证】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
【丁氏临证心得】病例:姚某,女,40岁,中学教师,初诊:1971年3月 。确诊慢性胆囊炎伴泥沙型胆石症已经2年余 。经常右胁胀痛,放射右肩背 。自感右胁内灼热,背部烘热 。恶心口苦,胃纳乏味,尤其不能吃油腻或油炸过的食物,否则亦能引起胁痛,胃中板滞不适,泛泛欲吐 。时见突然寒热,平时下午亦有低热 。大便时泄时秘;便秘则胀痛低热加甚 。就诊时正值发病,胁痛口苦,大便4日未解,脘腹痞闷 。面黄肌瘦,睡眠很差 。去年开始,月经常见推迟,经量亦少,经前乳胀腹痛 。其脉弦细略数;舌尖赤,苔黄腻根厚 。曾经屡用抗生素、亮菌甲素片,利胆化石药等,一时有效,而病情反复依然 。分析其证,还属湿热中阻,胆胃两病 。
所以胁痛作胀,出现寒热错杂症状,盖由感染,湿热阻滞气机使然 。恶心欲吐,口苦纳差,大便秘结,亦是胆胃失于通降,浊气反而上逆的现象 。
从其脉象、舌苔变化,充分证明病机的分析 。治以疏泄和降为法 。二诊:此证是胆胃病,“六腑以通为用” 。治以疏泄和降方法,其效之快,真是如响斯应 。药后肠鸣矢气,连连得大便,2~3天已解八九次,大便先干后稀,几成泄泻 。
自感从脘胁至腹部通畅舒适,痛胀全去,很有点破涕为笑的味儿 。清淘大便,看到很多小粞米大小的褐色结石 。因药效较佳,原方减轻大黄,又服3剂 。
三诊:舌苔化为薄黄腻,脉转细滑 。脘胁舒适,寒热全除,知饥欲纳,效议出入 。原方去厚朴、川楝子、延胡索;柴、枳、大黄,用量减半 。(5剂) 。四诊:大便又不通,脘胁亦感作胀,并有低热,病情似有反复再与第一次方3剂 。
五诊:大便又通畅,诸症亦减 。从大便中又清淘出很多小结石 。再予三诊方5剂 。六诊:病情又有变化,右胁板滞,钝痛,欲得温按 。胃不欲纳,口泛清水 。大便虽通,量少不爽 。
时当初夏,反而形寒 。脉转细,苔变薄滑 。分析病情,当是屡用苦寒,损伤中阳了 。阳虚则阴寒自生,所以出现上述诸症 。这里,一方面胆胃湿浊未净,另一方面又见中阳受损,成为寒热虚实错杂病情 。腑宜通,脏宜藏,通塞两碍却又宜兼顾,出现棘手病情 。即于前法复入温脾汤意,邪正寒热两顾,观效再商 。
柴胡10g,桂枝10g,赤芍10g,焦枳实5g,黄芩10g,大黄5g,陈皮5g,茯苓10g,六一散(包)15g,金钱草30g,制附块15g,干姜5g,党参10g 。(5剂) 。七诊:药后病情得到改善,大便通畅,脘胁亦舒,知饥欲纳,形寒泛清水等症均除 。脉见细滑,苔布薄白 。湿浊得化,中阳来复了,殊为佳机 。从大便中又淘出不少小结石 。原方小其制,调理得安 。
此后并坚持服用硝金散两个多月,观察很长时间,无大反复,精神形体恢复很好 。此例反复较多,关键都在一个“通”字上 。如何通法,很值得研究 。这种变化,是个活教材,如能细细琢磨,定有临床如何应变的启发 。
【解读赏析】大柴胡汤在历代医着中成名者有九 。总旨为和解少阳,内泻郁热 。为小柴胡汤去参、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 。
斯方为足少阳、足阳明之药,表证未除,故以柴胡;里证燥实,故以大黄 。以硝金为合,主湿热内结,肝胆少阳之邪未解 。丁先生还曾用本方治疗过一例胆囊癌术后湿热郁滞、腑气不调案,朱某,女,77岁 。胆囊腺癌根治术后1个半月,胸胁闷痛,精神委靡,面黄不华,大便或干,2~3天1次,稍有腹胀 。苔薄黄质红,脉细滑 。证属肝胆湿热郁滞,腑气不调 。柴胡5g,赤芍10g,熟大黄6g,炒枳实10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九香虫5g,莪术10g,太子参10g,麦冬10g,茵陈12g,黄连3g,瓜蒌12g,炒延胡索10g,炒六曲10g,日服1剂 。二诊:服药2个月,胸闷,胸胁闷痛缓解,食纳增多,大便每日1~2次,精神状态尚好,略有疲劳感,苔薄黄腻质暗红有裂,脉小滑 。前方加桃仁10g,南沙参、北沙参各10g,泽漆15g,金果榄15g,肿节风20g,炒六曲10g,砂仁3g(后下),青皮、陈皮各6g,炙鸡内金10g 。仲景用大柴胡汤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舌苔黄 。该患者以胸胁部满闷疼痛为主,位属肝胆,虽无恶心,口苦口干之症,但腹胀,便结,为热结里实,腑气不调之征,当理气通腑,疏利肝胆为法,故以大柴胡汤加味,因术后体虚未复,故加以太子参、麦冬轻补之,以防苦辛之剂伤正 。亦供参考 。

    推荐阅读